五年前的金融海嘯雖已遠離,可是台灣經濟卻陷入低迷,今年不保二,明年不保三,民眾實質薪資倒退至十六年前,國內液化石油氣(桶裝瓦斯)漲破千元,行政部門迄今拿不出有效的對策提振經濟,小老百姓叫苦連天。
主計總處日前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由預測的百分之二點三,下修為百分之一點七四,連續二年跌破二;明年經濟成長率從原預估百分之三點三七,下修為百分之二點五九。經濟成長率連續三年陷入低迷,顯示產業結構出了問題。
同樣屬於出口導向經濟的新加坡、香港與南韓,今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百分之三點五、三點一與二點七,相形之下,台灣已淪為四小龍之末,且低於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水準。
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出口預估比去年成長百分之零點四四,其中,第三季、第四季均為負成長,進口則比去年衰退百分之零點三一;明年出、進口成長率分別為百分之三點○七、百分之三點八二,對照先前二位數的亮麗成長,這樣的成績顯示出口動能失速。
主計總處解釋為何台灣的進、出口雙雙陷入低迷。我國原占優勢的產業包括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等,受到國際間產業競爭力消長變化衝擊非常大,如主要代工品牌蘋果市占率下滑,而擁有龐大自給供應鏈的三星市占率相對上揚。加上大陸推動產業供應鏈在地化,具兩岸競爭性之產業產能過剩等原因,均不利我國廠商的出口。
在投資方面,自馬總統上任以來,大力推動減稅政策,不僅調降遺產稅,也將營所稅率降至百分之十七;然而,過去兩年民間投資實質負成長,政府減稅並沒有帶動投資。景氣低迷時,民間寄望政府擴大投資,但因財政拮据,過去三年政府投資連續衰退,預估今年仍是負成長。
出口低迷、投資動能不足,民間消費的表現亦不理想,由於受薪階級實質薪資倒退至十六年前,但生活基本開銷卻高,加上食安問題連環爆,老百姓苦不堪言。影響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出口、投資與民間消費,三者的表現均不佳,經濟自難有起色。
出口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引擎,如今出口動能連年失速,不能把原因全歸咎於國際景氣,如果產業界不加速升級轉型,未來的出口成長率難以好轉,台灣經濟將面臨更大的危機。
然而,產業界要升級轉型,必須長期投入研發,朝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像研發與行銷、品牌,這些扎根的工作必須由產業界自己來。
展望經濟發展前景,主計總處先前「連九降」的失準預測,不僅誤導民眾,也重創政府的公信力。眼看著台灣經濟成長陷入低迷,該如何分散出口市場、調整產業結構,避免出口引擎熄火;財經首長們必須對症下藥,千萬別再以華而不實的語言或數字唬弄老百姓。調整決策方向與更換合適官員,都要及早採取行動,以免延誤改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