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高學歷高失業率,找不到教職的「流浪博士」愈來愈多,呈現人力過剩現象,但國科會副主委牟中原指出,國內博士人力過剩只是短期現象,未來十年博士人才將逐漸出現缺口,最快二○一六年就會出現「供少於需」的狀況,到了二○二○年,企業恐將面臨找不到高階人力的危機。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昨天邀集教育部、國科會、經濟部、中研院等單位,針對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失衡、學用落差及博士畢業的求職困境,提出專案報告。國科會副主委牟中原指出,現在博士人力過剩只是短期現象,因近年高等教育擴張,大專以上學生人數逐年攀升,博士畢業生也跟著提高;但國科會調查發現,最快二○一六年,博士畢業生人數就會低於職場需求數。
牟中原指出,未來受到少子女化、博士班報考意願降低和休退學比率增加,以及人力淨流出,博士人才供給將逐漸減少。因為受媒體報導等負面消息影響,博士班報考意願愈來愈低,今年的「台、清、交、成」博士班報名人數才二六八一人,不到九十八學年度的一半;且一○○學年度博士生退休學比率也增至百分之二十七。國科會統計,現在「供過於求」的博士包含理工及人文領域,農業領域為平衡、醫學領域則在控管中,至於十年後哪些領域最缺,目前還無法預測。
人才不斷流出也是一大問題,牟中原指出,近十年台灣淨移出人口約一萬至兩萬人,許多都是學術菁英。相對而言,企業部門博士學位比從九十八年的百分之四點五,至一○一年已提高為百分之五點二,顯示企業界愈來愈需要博士人才,一消一長下,十年後企業就會面臨找不到博士的困境。
針對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問題,教育部政務次長陳德華指出,薪資所得也是就業決定因素之一,許多產業缺工並非學校沒有培育相關領域人才,而是勞動條件欠佳所致,建議企業責任要再強化,將勞動條件合理化。
針對業界擔憂的產學失衡問題,陳德華也說,教育部已進行高教人力的盤點,年底前會邀各部會研商,如何讓高教人才的培育更符合社會及產業需求。未來教育部將透過課程分流計畫,藉由產學合作方式,強調「產學務實」的博士教育,提升博士人才進入企業就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