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莫拉克風災過後重建的屏東禮納里部落永久屋,來自排灣族的單親媽媽白仙女,手裡正拿著刻刀俐落地在皮革上雕刻出一隻隻生動的蝴蝶姿態,搭配上排灣族獨特的菱形圖騰,立即搖身為「原味十足」的皮雕作品,讓一旁的觀者不禁讚嘆其巧手與妙思。
四年前,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白仙女居住的排灣族部落在一夜間被狂風豪雨淹沒,風災過後,白仙女與族人搬進永久屋,努力在另一塊土地上腳踏實地耕耘。為了養活自己與家人,她開始學習雕刻技藝,以蝴蝶為意象,雕刻出一件件洋溢原鄉生命力的手工創作。
談起創作靈感,白仙女說,就像蝴蝶須經過破蛹而出的羽化痛楚,才能展翅高飛般,對歷經無情風災的他們而言,亦得奮力從谷底爬起來開展新人生,這也是為什麼她以蝴蝶為圖飾的原因。
福報購襄助 努力拚博
不過有了好手藝,也需有銷售管道來相輔相成,白仙女坦言,由於目前大多仰賴四處擺攤或觀光客前來部落購買,因此通路有限,不善網路行銷的她很期盼能透過電子商務平台來擴展作品能見度。
事實上,不只白仙女,來自屏東泰武鄉部落的原住民范梅珍也期望藉網路平台,來展售自己精心創作的百合花胸針、髮夾、鑰匙圈等手工藝品。
對他們而言,莫拉克颱風雖然已經過去,但災難過後的重建腳步仍要繼續走下去,必須努力用雙手為自己的新人生拚搏。這也是為什麼佛光山與《人間福報》要特別成立「福報購─莫拉克風災重建商品專區」的立意所在,希望藉由無遠弗屆的網路來幫忙擴展多元的產銷通路。
集結社會力 重建不遠
促成這段因緣的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有感而發表示,所謂的慈善援助不能只淪於「五分鐘熱度」,為了幫助重建區村民自立,佛光山不但在風災發生的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更在災後協助他們將種植的紅肉李等農產品製成果醬、果醋,未來也希望透過新成立的「福報購」莫拉克商品專區,讓村民的心血結晶被大眾看見,以購買產品的實際行動幫助村民站穩災後的重建腳步。
對此,《人間福報》社長符芝瑛亦指出,「福報購─莫拉克風災重建商品專區」以不收上架費的慈善模式來幫忙販售重建區製作的產品,讓民眾在購買的同時也能做公益,藉此為村民挹注重新站起來的力量。她也希望發揮拋磚引玉之效,號召更多網路購物平台一同加入公益行列,幫助村民留在原鄉部落自食其力,不用為了生計而被迫離鄉背井到外地工作。而長期投入災區重建工作的行政院重建推動委員會處長陳德福,亦樂見福報購平台的建構,期盼透過這項「義舉」來集結社會力量,一起帶動重建區的產業發展。
慈善演唱會 年底開唱
不僅如此,向來熱心公益的藝人澎恰恰也發起「攜手同圓—關懷莫拉克重建慈善義演」,許效舜、蕭煌奇、龍千玉、荒山亮等知名藝人都義不容辭站出來共襄盛舉。十二月二十一日將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登場的慈善演唱會,希望為重建區奉獻一己之力。澎恰恰表示,對重建區的關懷不應隨時間流逝而冷卻,期盼藉慈善演唱會號召大家一起為重建區注入溫暖力量。
人間福報企畫部經理蔡富丞表示,「福報購─莫拉克風災重建商品專區」不但集結上百種來自重建區的優質產品,背後更有感動人心的重生故事。為吸引更多民眾用行動支持重建區村民,現在只要上專區購買產品滿一千元,即可獲贈慈善演唱會門票二張,相關資訊可上福報購網站 http://www.fuigo.com.tw/)查詢。
重生篇
伊特?工作室
■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配上紅、白、黑相間的布農族圖騰,不但造型吸睛,更洋溢原民風格,設計巧思讓伊特?(ㄏㄨˋ)工作室手工製作的貓頭鷹吊飾、掛包看起來格外與眾不同,每件作品都令人愛不釋手。負責製作的部落婦女陳秋香笑聲爽朗地說,這些貓頭鷹飾品不但是一針一線用雙手慢慢縫出來,更是支持她們在莫拉克風災後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回想起四年多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巨大天災,陳秋香餘悸猶存,她有感而發地說,誰也沒料想到自己賴以為生的部落會在一夕間被豪雨沖毀,「家」突然就沒了,但日子卻仍得咬牙過下去。為了生活,她與族人從頭學起編織工藝,或許是原住民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使然,她愈做愈上手,更靈機一動設計出各式各樣又獨一無二的貓頭鷹掛飾等生活藝品。
為何選擇貓頭鷹為創作主角?拿起親手製作的貓頭鷹吊飾,陳秋香笑著說,這其實是來自布農族的古老傳說,相傳貓頭鷹是布農族人心中的送子鳥,只要部落裡有哪戶人家附近出現貓頭鷹在周遭盤旋飛翔,就代表這戶人家將有新生命誕生,因此布農族人將貓頭鷹視為會帶來好孕(好運)的吉祥物,這樣的典故至今仍流傳在部落裡。
也因如此,陳秋香特別把工作室以貓頭鷹的布農族語伊特?來命名,就是希望能藉由親手創作的貓頭鷹飾品為大家帶來好運氣,同時也為自己和族人積存重生的勇氣與希望,並藉此讓貓頭鷹的原民傳說能透過手工技藝代代相傳。
不過,陳秋香也坦言,要在災後重新站起來並非易事,這些作品也是從一開始的乏人問津到慢慢受到青睞,每到假日,她總會和工作室夥伴四處擺攤、爭取曝光,所以她很感謝福報購成立專區,讓她們的心血結晶可以透過網路平台被更多人「看見」。
輔導篇 肯納庇護商店
■近年來「社會企業」概念日益蓬勃,國內出現愈來愈多以公益為核心的企業組織,透過商業運作方式來推動慈善理念,類似的模式也延伸至民間團體。像是社團法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在台北市捷運「善導寺站」,為庇護精神障礙者開設捷運咖啡館;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則在台北東區開設「肯納手創工坊」,將營業所得回饋給基金會,運用在幫助更多肯納兒身上。
「我們希望透過手創工坊的推動,提供肯納兒一個學習自立的庇護場域。」肯納基金會主任侯美玲表示,俗稱「自閉兒」的肯納兒,其實和我們一樣也有喜怒哀樂,由於不懂得為情緒找出口,常深陷其中,若能給予適當引導,就能幫助他們與社會良性溝通。
這也是當初基金會成立工坊的用意,希望藉此輔導他們在工坊內學習貨物上架、清潔環境、結帳,甚至招呼客人等技能,藉此培養立足社會的一技之長外,也讓民眾更了解基金會理念。
不過,這樣的庇護商店模式對基金會來說仍是不夠的,執行長張浩表示,肯納兒需要更專業與多元的照護。為此,肯納多年前開始醞釀成立一個集結醫療服務、教育體系、社會資源等多面向支持中心,經過數年奔走,這樣的夢想終於逐漸成形……「肯納支持中心」將於今年十二月正式運作,屆時將能發揮治療諮詢、就業訓練、教養安置等功能,預計每年可為肯納兒提供近四千人次的服務。
「無論是哪種身心障礙,都需要社會真心接納與協助。」張浩表示,基金會成立迄今邁入第九年,協助過五百多位肯納兒,未來除透過手創工坊來協助基金會運作外,也希望集結各界資源,幫忙肯納兒走更長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