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右)向獲獎學生和教授代表握手致意。
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台灣學生今年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一共拿回二十金、十二銀、九銅及三面榮譽獎,教育部昨天上午在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頒獎典禮,總統馬英九則於下午接見獲獎學生和教授代表。
列入教育部統計數字的奧林匹亞競賽包括亞太數學、亞洲物理,以及國際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地球科學競賽,於今年五月至九月間完賽。其中表現最佳的是在印度舉辦的國際地球科學奧賽,台灣蟬聯七屆世界第一;在俄羅斯舉辦的國際化學奧賽也拿下世界第一。
各國青年菁英在奧賽匯聚一堂,不過東西方學生參賽態度大不同,歐美當成營隊享受過程,東方則是拼排名。
台灣主要的奧賽競爭對手,包括中國大陸、南韓等,都有完善的培訓機制。大陸從「海選」開始,歷經數個階段篩選出萬中選一的數理人才,再經過長時間培訓,目的就是要為國家奪下獎牌。
畢業於雲林縣正心高中,目前就讀台大電機系一年級的張文于在國際物理奧賽、亞洲物理奧賽都獲得金牌,他說,大陸選手都經過好幾階段的選拔,高二時就開始一關關的考試,最後選出的國家選手,高三花一整年的時間訓練,不用回到原本的班級上課。他們的認真、努力和拚勁,讓各國留下深刻印象。
台灣的奧賽選手也經過縣市、全國選拔,許多人原本就是讀高中科學班,每天埋首於實驗室;脫穎而出的國手也由台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大專校院教師協助,訓練三個多月。
相對於東亞國家,歐美學生參加國際奧賽的心情比較輕鬆。張文于說,歐美選手樂在每一個過程,尤其是參觀博物館、大學實驗室時總是不斷發問,有無窮的好奇心,相比之下台灣人就比較「害羞」。
就讀台北市建國高中三年級、獲得國際生物奧賽金牌的陳君奕也說,西方選手像是參加「營隊」,亞洲人的態度則比較認真,努力要奪牌。
陳君奕表示,和各國選手互動是相當有趣的經歷,競賽結束後也會互加臉書(F a c e b o o k),甚至開一個專屬網路社團。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在網路上發問或分享有趣的發現,「有人問問題,就會有人幫忙解。」
教育部次長林淑真表示,台灣參加奧林匹亞競賽至今,已經拿到三百多面金牌,但更重要的是在競賽過程中,讓台灣學子與世界頂尖人才互相觀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