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交流站》留下一份難得的清淨

劉志琴(寄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2006.12.10
898觀看次
字級

此行去台灣,最大的收穫是在佛光山的金光明寺、福山寺和佛光山寺住了四天,這三個寺廟的客房一個比一個高級,不論是住房、大殿還是過廳、走廊,窗明几淨,一塵不染,最後兩晚住的佛光山寺,可以與五星級賓館媲美,而服務之周到,飲食之精良,比五星級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驚愕的是服務者多是義工,美味佳肴是素齋。與賓館不同的是,客房不設電視、音響;來往賓客大多沒有三千煩惱絲,也就沒有梳子。其實這方面的舒適不過是物質條件,此種食宿在他鄉並不難尋,真正使人歎為觀止的是,佛教經過人間化和現代化,使佛性深入心靈的感染力,非比尋常。

大陸人對大雄寶殿並不陌生,經常見的是那高大而昏暗的殿堂,四大金剛,亨哈二將,令人生畏的威武形象,可望而不可及。可這裡不一樣,那巍峨的大殿,高懸的蓮花燈,寬敞明亮,如來大佛端坐在中央,俯視眾生,偌大的佛堂可容納二千人同時朝拜,周邊的佛像個個慈眉善目,和藹可親,挺立在四壁,作出接引世人狀。當晨鐘暮鼓響起,閑走在佛堂,莊嚴肅穆中自有一種親近感,油然間拉近了人與佛的距離,這是現代佛堂建築藝術的一大功效。

要說佛殿處處都已現代化,並不過分,大至佛像的造型,小至跪拜的蒲團,都不失傳統而有現代的意趣,唯有兩樣東西,傳之千年而一成不變,那就是供奉在佛像前的油燈和鮮花。回想大陸的許多寺廟,早已將油燈改成電燈,鮮花改成塑膠花,就不禁骨鯁在喉。殊不知,那電燈只是停滯的呆光,哪有油燈閃爍躍動的火焰!僵硬的塑膠花又哪有這鮮花的水靈和香氣!這一舉之差,卻顯出是死氣沉沉還是生意盎然 ?在這出家人的地方感受的不再是出世的寂滅,而是活潑潑的生活氣息,這才是提倡人間佛教的真諦。

到達福山寺才知道,輝煌的佛殿是來自信徒捐贈,這是由信眾揀拉圾十年,用回收資源的方式積累的資金所修建,因此人們稱它為環保寺。人間佛教的開創者星雲大師提出佛家環保的三個理念是:護生、惜福和淨化。所謂護生即是珍惜世間萬物;惜福為愛惜時間和感情;淨化是要求語言淨化、行為淨化和內心的淨化,將佛教教義與現代環保意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設想一下,當人們在揀拉圾時,心中懷想的是,這舉手之勞就可以締造一座聖殿,那是什麼感覺!又怎能不盡心盡力!頓然而起的神聖感,使信徒們從自然環保和心靈環保兩方面都得到陶冶,這是很高明的佛家理論。

佛光山寺的歷史並不悠久,它從荒山野嶺中開發,不足四十年已是花果滿山。由佛光山寺為主體成立的國際佛光會,在全世界擁有二百所分院,二十餘所圖書館,九所美術館,十二所佛學院,四所大學,許多報刊雜誌,信徒遍布一百多個國家,成為世界著名的佛教勝地。它的迅速發展,得力於佛光山的宗旨是:「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 貼近現代人的社會需求。它的教風是「給人信心、給人喜歡、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以莫大的心靈慰藉和精神援助。無怪乎,上得山來,不論是僧侶、信眾還是遊客,萍水相逢,一見面就合十相揖,沿途都有免費的茶水和義工為你服務,一片祥和,儼然成為一方淨土。

這樣龐大的機構,經費全靠信徒捐贈和文化事業,它商業化了嗎?不!雖然也有義賣,但在哪個寺院從沒見到出售所謂開過光的高價小玩藝,信徒的捐贈從捐一瓶油到上萬元,都不分貧富同榜公示,真正做到眾生平等。寺院的管理實施民主化,住持每四年選舉一次,連選連任,宗長星雲大師六十歲退位,雲遊四海。經費的使用,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寺廟提出「讓生活書香化」的口號,號召信徒「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經常開辦各種讀書會,夏令營以及免費提供食宿的體驗叢林生活的學習班,多次大舉進行賑災救濟活動,在大陸捐贈的希望小學就有上百所。

我之所以有幸住進寺廟,是因為應邀參加大陸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與台灣輔仁大學、南華大學、東吳大學和中國哲學會聯合舉辦的「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第四次會議」,寺廟以免費食宿提供了資助,一如既往不求回報,佛光山寺並未在會議上留名。正因為熱心公益活動,它已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人們不僅在這裡超度亡靈,祈福免災,也樂意在這裡舉辦婚事,從見到的圖像看來,佛堂婚禮並不亞於教堂婚禮,隆重、神聖而又賞心悅目。

我是一個與佛教隔絕的俗人,乍進寺廟見到的大多是年華正茂的女眾法師,據說不少是學士、碩士,還有博士,不免好奇,冒昧地問了一位大學畢業的女法師:「你為什麼出家?」她說,星雲大師出家時是一英俊少年,人們勸他:「何必想不開去出家?」回答是:「正是想開了才出家!」她自己從中學時代就喜歡佛教,因為從這裡她得到心靈的快樂。又說,寺廟辦有報刊、網路、出版、衛視、編輯室,以及表演宗教藝術團等文化事業,可以充分發揮才能,與世人不同的是,沒有報酬,都是自願的奉獻。她的一席話使我深深感悟,出家有各種動機,更重要的是一種信仰。信仰所至,無所不達,我服了。

俗人自有俗人的想法,此生難得住進寺廟,總要體驗一下僧侶的生活,因此我參加了過堂。「過堂」這是進齋飯的佛家語。可容四千人同時進餐的大齋堂,無一根梁柱,一眼望去,一排排淺綠色的長條桌凳,明潔光亮,整齊有序,坐在這裡進餐,該是心曠神怡吧。不然,它的戒規,使我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飯桌前放置碗、碟、筷的次序,不能顛倒,正襟危坐在桌旁,等待義工分發飯菜,小心翼翼地捧起飯碗,不論好吃與否,都不能有貪心、嗔心,全部吃光。

姿勢要吉祥,持碗如「龍含珠」,使筷如「鳳點頭」,飯前要作揖,飯後要觀想。用餐前先唱誦供養咒,法師宣講,希望人人溫飽,遠離饑餓。進餐時要心存感恩心、惜福心、慚愧心、精進心。吃完,再唱結齋偈,祈願施主合家平安,心想事成。然後再結隊,魚貫而行,退出齋堂,這些都好辦。難辦的是不出聲,上千人同時進餐,竟然鴉雀無聲,這種功夫太難得了。

從小到大,從沒想過吃飯要不要出聲的問題,更沒有感恩、惜福的聯想,這是很隨意的事,如今卻為戒規,可怎麼用心不出聲,還是有聲響,不得已只能連吞帶咽。吃飯吃了七十年,從沒有感到吃飯是這樣的神聖。明代思想家李贄說:「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想不到這一古訓在佛光山寺的齋飯中得到了體認。

我自信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從沒有向神佛下過跪,但我離開佛光山寺時,情不自禁地深深一拜,我拜的不是宗教,而是宗教現代化中那種高尚的人文精神,給人間留下一份難得的清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