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最近接連發生食品大廠捲入製造作假或販售疑似有毒產品,引起社會對食品安全的恐慌。讓現在的消費:便宜的不敢買,貴的不一定好,大廠牌也不可靠。
連「政府標章,品質保證」的招牌也陣亡了。國家輔導推動的「GMP食品認證制度」也無法檢驗出有問題的產品;這些食品廠的產品雖然都通過GMP食品認證,卻使認證制度形同虛設。更諷剌的是口口聲聲強調企業良心的老闆,也是GMP認證制度協會的理事長,正是最大的作假廠商。
為什麼這些賺大錢的企業,會犯這麼嚴重的錯?老闆口中的企業良心,到哪裡去了?大廠企業,憑著大量生產的規模與產量,品質控管應該相當嚴格,而且平日花錢做產品廣告和企業形象,苦心經營品牌,以期得到消費者信賴。結果廠牌愈大,產品愈糟,黑心程度與獲利幅度,剛好成正比。
這些大老闆有身分地位、有名有權、乘名車住豪宅,並不缺錢用,何以不擇手段地追求錢?根本的問題在於資本主義的偏差。在資本主義的體制下,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賺錢,追求極大利潤和未來的成長。今年營收一百億元,明年營收就要兩百億元;今年每股淨賺兩元,明年就要追求每股賺四元。
從老闆到經理,從股東到股民,大家眼中看的是報表、數字,腦子裡想的永遠是金錢、利益。判定企業和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是金錢、數字。
企業主若能回憶初創業時的心情,從一個小販、小店開始,每天從一個產品的原料準備、生產製造、銷售販賣,每一步驟都不假手他人,自己控管品質,產品販賣的對象就是你鄰里中的人,每一個人你都認識,你十分了解他們的習慣和喜好,他們的反應直接回饋給你,他們的肯定就是你生意成長的原動力。如果你販賣有問題的產品,不但你的生意就此垮了,你在鄰里中也難有立身之地。
就是因為小攤商擔負自己做生意和社區生活的責任,所以許多攤商每天備多少料,做多少產品,賣多少錢,他們都知道分寸,不做超過的事。
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不只是做生意,也在分享自己和鄰里的生活。他們深知信用第一,寧可不做生意,也不能不做人,做生意的責任感和心理報酬有時候比賺錢更重要。
大企業的運作,人在報表中消失了。不管是生產者、銷售者或是消費者,都不是有溫度的張三李四,而只是財務報表中冰冷的數字。缺少人性的思維,就很難有社會責任,只以追求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結果只是一念之差,變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要能降低成本,沒有什麼不可做。
黑心企業老闆雖然擁有大量的財富,但在鄰里中,他們所受到的愛護和信任,卻不如一名小攤販。大企業當然無法以小攤商模式經營,但是企業主要經常拂拭自己的經營理念和心態,回歸創業的本心,才不會讓自己和企業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