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大廠宏碁日前公布第三季財報,稅後虧損一百三十一億餘元,單季每股虧損四點八二元,董事長王振堂請辭負責,創辦人施振榮重新掌舵擔任變革小組召集人。今年台灣具代表性的科技大廠宏達電、宏碁紛紛傳出虧損,股價重挫,令科技股大為失色。
宏碁為台灣第一個打出全球知名度的個人電腦品牌,二○一○年個人電腦出貨量曾高居全球第一。同年,蘋果推出系列平板電腦,在全球掀起旋風。在激烈的競爭下,宏碁未在平板、手機方面推出令人驚艷的產品,營運未見起色,最終導致王振堂下台,施振榮重披戰袍。
施振榮日前在給媒體的一封信中指出,WinTel(微軟+英特爾)主導的個人電腦(PC)生態發展近三十年,近年蘋果的iphone、ipad生態崛起,成功啟動新一波科技典範轉移,宏碁過去所建立的核心能力已不足以因應變局。變革小組的最大任務是再造宏碁,提升宏碁的競爭力。
曾是股王的宏達電,二年前股價逾一千三百元,今年一度跌掉九成,只剩下高點的十分之一。市調機構統計,二年前,宏達電手機全球市占率曾高達百分之十一點一,全球排名前五大;如今市占率僅剩下百分之二點六,且被踢出全球前十名之外。為力挽狂瀾,董事長王雪紅全面接管宏達電的業務、行銷與供應鏈。
曾經開創電腦王國、以科技島自詡的台灣,為何主要電子龍頭企業連連虧損且市占率節節下滑?這些一度領先全球的科技大廠,為何失去創新動能?這些科技大廠負責人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曾指出,創新的型態可分為市場開創型、維持型和效率型,三者形成一個產業循環。首先,市場開創型的創新屬於破壞式創新,不僅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更擴大市場並促進經濟成長,例如,蘋果的iphone、ipad系列,開創了新的典範。
其次,維持型創新主要是將既有產品功能強化更新,消費者買了新產品,不會回頭買舊款產品,新舊產品間有代替作用,因此沒有創造新工作。
至於效率創新,主要是提升製程效率並降低庫存,一旦效率提升了,反而大幅消減工作機會。台灣廠商多半著力於維持型、效率型創新,較少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在高風險的破壞式創新,因此難以開拓具破壞性的創新產品。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李開復日前語重心長指出,「台灣的創業環境充滿困難和危機,台灣錯過了網路、行動革命,當美國在談惠普(HP)時,台灣談台積電、鴻海,美國談谷歌、臉書時,台灣還是談這些公司。」
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創新的腳步永遠不能停息。宏碁與宏達電營運大幅滑落的經驗,顯示台灣的科技大廠必須痛定思痛,澈底進行組織改造,調整策略與步伐,重新出發;推動創新工程時,必須把眼光放遠,投入人力與資本於破壞式創新,如此才能真正創造就業,開創產業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