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藏冰業很繁榮,皇家的冰窖規模更大。《宋史‧禮志》記載:中丞、御史、權知開封府等一品重臣,每年暑伏日可以得到皇帝御賜的冰品。大臣們帶著大冰塊回家,總要先敲碎了,才能食用。因此,文人的「敲冰詩」就多了!歐陽修有「碧碗敲冰傾玉處」,楊廷秀則云「忽作玻璃碎地聲」……敲冰之樂,可見一斑。
一旦瓊瑤玉碎的細冰,遇上加了糖霜的鮮奶油,宋人稱之為──「乳糖真雪」。中國人喜愛吃半固體、凝凍狀的鮮乳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當時流行胡風,中原貴族不僅好胡服、胡樂,同時也愛吃各種Cheese;到了唐宋時期,文人更是捨得使用各式精美珍奇的器皿,來盛裝甘美滋潤的甜酪,例如:金盤、金甌、琉璃盤、玻璃碗,甚至於精緻華麗的漆器……,為的就是要襯托出乳酪凝白的美!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菩薩蠻〉開篇即云:「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裡嘗新慣」,可見其滋味多麼令人陶醉!
在冰凍的奶油中添加糖蜜和香料,於低溫環境中慢慢淋瀝成一座巍巍高山的形狀,唐朝人稱為「蘇合山」,詩人王泠然著有〈蘇合山賦〉,讚頌這冰冰涼涼的甜酥,用筷子一夾就起。到了宋代,許多女性甜點家,更細膩地在蘇合山上插小花草,裝飾得隱映陸離,特稱之為「玉露團」,或者「雕酥」。配上兔毫盞與小龍團茶,便是文人最高雅的享受。
元代之後,馬可‧波羅將這冰凍乳酥的吃法,帶回歐洲。從此,冰淇淋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
除了冰淇淋,餅乾也是古人極愛好的美點,自宋代起稱之為「薄脆」。明、清之際的文學名著,如《金瓶梅詞話》和《醒世姻緣傳》裡,都可見當時人們往來饋贈,經常以薄脆為禮品。《北京瑣聞錄》記載,康熙十二年,皇帝微服到圓明園,路經西直門外一家茶館「億祿居」,吃了店裡的大薄脆之後,回宮傳旨按期進奉!所以薄脆也是清宮的御膳。
《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針對薄脆有詩云:「上盤薄脆連甘露,透油飛果有掏環。油撒霜熟兼五色,糖食酥餅亦多般。」可見這位談狐說鬼的小說家,平時也是甜食愛好者!
薄脆一詞甚妙!簡單兩個字,形象畢肖地形容出其扁薄的形狀與酥脆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