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留心觀察,不難發現馬路邊有許多英國留學展或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留學展的旗幟。最近,我一位朋友娟娟,就希望能把五歲大的兒子宥宥送到新加坡讀書。
她十分雀躍地跟我討論這個問題,她說兒子在新加坡求學,以後英文能力一定很強。她萬萬沒想到,會被我潑了一盆冷水。我告訴她:「在孩子的情感需求上,沒有人可以取代親生父母。」娟娟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希望孩子將來長大,成為社經地位很高的人;但她忽略了,那麼小的孩子長期住在「寄養家庭」,將來回國時,是不容易與父母溝通的。
我舉一個實際案例,說給娟娟聽:我一位男性友人,十三歲時被送到紐約長島讀書。求學期間,他只和華人同學一起讀書、玩耍,英文能力並沒有特別好。有一回,他和同學到賭城拉斯維加斯遊玩,花光了父母給他的零用錢,不得不暫時混進遊民區和當地遊民一起生活……直到現在,他三十二歲了,在家族企業工作,依然會對朋友埋怨父母,當時為何不送姐姐出國讀書,而是送他出國讀書。在這樣的心結下,他與父母的感情當然是親密不起來,每天下班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潛入虛擬的遊戲空間。
另一個實際案例是我寫作班的同學。我們寫作班的同學年齡層分布很廣,有二十出頭的,也有早當外婆、奶奶的。有位同學,她兩個兒子國小時就分別送到美國加州與澳洲求學,現在兩個兒子一位定居美國,另一位定居澳洲,絕少回台灣看父母親,她跟先生感情又不融洽,只好把全部精神都寄託在寫作班上。
孩子需要父母的,絕不僅只於「金錢」的供養,無論幾歲的孩子,都需要與父母產生親情交流。不管是將孩子送往國內外的「寄宿學校」,或是送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寄養」,未來孩子回到原生家庭,多半會與父母相處不融洽。
我最近聽到一則廣告,內容大致是這樣:一個小朋友存了三千元的零用錢,他希望能把這三千元給爸爸,讓爸爸陪他玩半小時。很多家長只在乎孩子是否能比其他小孩功課好,或才藝比其他小孩強,卻忽略了孩子情感的需求,等到小孩學成歸國或從寄養家庭返回原生家庭,才發現孩子和他們非常不親,或經常與父母吵架。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親的陪伴非常非常重要,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寄養兒童」。
如果非不得已,讓孩子成為「寄養兒童」(例如父母離婚或夫妻中的一方必須到外地工作),也一定要設法減輕孩子在情感上的失落感,經常打電話給孩子,定期去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並未遠離,依然很關心他們,將來才不會造成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