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思潮》 勇者無懼

岑逸飛 |2006.12.08
1184觀看次
字級

中文的「勇」字,乍看之下,由兩部分組成,下面是個「男」字,上面像一頂帽子,是否指男兒戴上軍帽?那當然是士兵了。難怪清代各地臨時招募的士兵,叫鄉勇、勇丁;而失去統屬的士兵叫游勇,他們的軍服,胸口都寫了個「勇」字。

古代的「勇」字是「恿」,從「心」,「甬」是形聲。其後「恿」字改為從「力」,寫成「勇」,那是與力氣有關了。而今人提起「勇」,便聯想到勇敢、勇猛、驍勇、勇氣。比「勇猛」更進一步的還有「勇鷙」,那是勇猛加上強悍。

西方傳統公認的四種美德是智慧、公正、適度和勇氣。其中的「勇氣」,英文是 bravery,或 courage,在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裡已有提及。亞里士多德的倫理標準講「黃金律」,意思是合乎「和諧」,在他筆下的「勇」,無勇是流於怯懦,過多的「勇」則是鹵莽了。

過多的「勇」反而是一種缺點,英文有另外一個字叫做 foolhardiness,那是中國人所說的「有勇無謀」。「勇」是不怕犧牲,但犧牲要有價值,才是真正的「勇」,勇而有謀,智勇雙全,兼且有仁有義。

《左傳.哀公十六年》記載因楚國太子在鄭國避難時被殺,楚國有兩位大臣子西和葉公,對是否任用太子兒子勝守邊疆,意見相左。子西認為勝是勇者,好結交俠士,有諾必行;葉公則認為「率義之為勇」,但勝此人不講道義,不是真勇。

結果子西不聽葉公勸告,重用了勝,後來反被勝發動政變,殺了他一家。

孔子推崇仁者多於勇者。他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說明了「仁」與「勇」的關係。勇者有許多類,有不少勇者只是流於意氣之勇,未必有仁愛之心,這不是真勇。

有道義之勇才是真勇,也是大勇。《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一段談及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齊宣王對孟子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卻請求他「無好小勇」,謂那種撫劍疾視、口出狂言之勇不過是匹夫之勇,要學習的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大勇,為天下人討伐暴君,「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後來朱熹解釋所謂「小勇」是血氣所為;「大勇」則是義理所發。

小勇,或說匹夫之勇,在蘇東坡的〈留侯論〉,不過是指因一時憤懣,挺身而鬥,表面上也是「無懼」,但因為沒有道義在背後支持,這種「無懼」便難持久。

像「荊軻刺秦王」故事裡的秦舞陽,十三歲時已犯下殺人案,燕太子丹以為他是殺人不眨眼的勇士,派他隨荊軻赴咸陽刺秦王,想不到此人色厲內荏,捧著暗藏匕首的地圖匣子,在秦國宮殿台階前已嚇得臉色也變了,露出破綻。

「大勇」連繫仁義,這也是孔子說的「勇」。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表達了「義」與「勇」的關係。蘇軾對「大勇」的形容則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危險突然降臨不會驚慌,無故受辱也不會憤怒。就像漢代韓信,年輕時受胯下之辱而可以忍受,因為他有遠大的抱負,而不會隨便逞凶鬥狠,在重要關頭才露出「勇」的皇牌。

做一個一無所懼的真正勇者,不是天生的,也需要訓練。《莊子.達生篇》曾形容真正的勇者是「呆若木雞」,用來比喻訓練有素的鬥雞,在任何情況下都十分沉著,紋風不動,外表看來像隻木雞。

故勇者無懼的風姿,應是有如日本劍聖宮本武藏與敵人打鬥一樣,完全放鬆,呆若木雞,面對所有瞬間變化,完全交給平時嚴格的訓練及本能的智慧作反應。

「勇者無懼」是大勇。但西方文化無「大勇」與「小勇」之分。西方說的courage (勇氣),指的是面對懼怕、危險、痛苦或恐嚇時的應付能力,並且分為「物質性勇氣」(physical courage)和「道德勇氣」(moral courage)。

前者是面對艱苦環境或受到死亡威脅時的奮鬥:後者則是面對挫敗、醜聞以及恥辱時的精神力量,與《中庸》引述孔子說的「知恥近乎勇」異曲同工。

西方對「勇者無懼」的闡釋分為兩種。一種是一無所懼,根本就沒有懼怕的對象;另一種是雖有所懼,卻能加以克服。孔子的觀點應屬後一種,所以他不說「勇者無懼」,而是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不懼」有點不同「無懼」,「無懼」的境界高超,天不怕、地不怕,恐怕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凡人不是神,「不懼」的只是對任何惡勢力或威迫利誘不懼怕,但畢竟還是有懼怕的東西。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懼怕什麼呢?他說:「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不過這種「畏」,已不是恐懼性的害怕,而是說對一個目標,或者對一種信仰,有某種程度的虔誠和敬畏而已。

(讀者文摘十二月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