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中心於日前公布今年首度舉辦的英聽測驗結果,有明顯城鄉差距。北區考生約兩成三拿到A級,東區只有一成一,離島只有百分之六拿A級;相反的C級比例,北區約兩成九,東區有四成四,離島高達五成九。
面對嚴重城鄉差距,大考中心只表示希望教育當局能夠加強英聽設備和教學品質與師資,以提高英聽學習能力。但大學招聯會仍將高中英聽成績列為一○三學年度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入學等招生管道的備審資料。一○四年則進一步列入檢定項目,此舉已直接影響到這些考生未來升學機會。讓這些偏鄉地區學生更處於弱勢,豈能用此漫長遙無可期的改善措施來提高學生英聽能力。
此項英聽成績再次突顯台灣教育城鄉差距問題。首先偏鄉地區教師流動率明顯偏高,早期公費教師的師資培訓中會要求固定名額到偏鄉地區服務且要在一定服務期限後才准調動,現在公費教師名額減少,少有正式教師願意到偏遠地區服務。而應徵上的教師僅把偏遠地區當做跳板;目前在偏鄉服務的教師多是非正式的代課教師,或只想當過客的教師,以這樣的師資結構與心態何能讓偏鄉地區的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呢?
就偏鄉地區的家庭社經背景來看,多是隔代教養、外配子女,讓他們一開始就處於教育弱勢,而整個考試升學制度卻又加深了他們競爭的壓力。在此惡性循環下,政府非但未能以教育來改善他們生活環境,提高學習能力;反而讓他們在考試升學競爭中放棄了自己,也為社會所遺棄,成為社會的邊緣人。
此次英聽測驗成績公布後,對於那些將近五成C級以下的學生,我們尚未看到教育部有任何具體改善措施,能夠及時提高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能力與興趣。大考中心已經指出問題出在哪裡,卻不見針對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反而再用考試來強化這樣的惡果。
英語只是語言溝通的工具,多年來台灣英語教學一直陷於考試的泥沼中讓英語成為學生學習的沉重負擔。無法達到提升國際化能力的教育目標,卻反而讓學生從小學就開始,與語言溝通生活化的基本目標愈離愈遠,學生總是無法開口說英文,只是強背單字寫考卷而已,在離開學校後,若生活上沒有英文上的需求,就把英文忘得一乾二淨。
加強英聽原本是讓英語教育生活化的學習,可是把它做為考試和升學的競爭工具;並且無法基於公平點來推展此一教育政策時,則在城鄉差距的教育環境中,可能適得其反,只會讓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提早放棄而已。
考試不是提高學習能力的萬靈丹。針對實際教育現場提供需要學習的環境,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本質與政策。只有希望此次英聽測驗的結果,能讓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看清問題之所在,不再迷思於考試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