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李開復前天對台灣提出警語,認為台灣的資通訊(ICT)產業創新、創業環境生了重病,要下猛藥才能回春。
李開復罹癌,仍苦口婆心提供建言,令人讚嘆。他開出七帖藥方,包括政府要放寬管制,投資者應改變陋習,整體環境對創業者應更友善,大學應鼓勵創業學生,非占學生便宜等,每帖都對症下藥。
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但前政府故步自封,錯誤的鎖國政策,使經濟倒退,尤其高科技產業,面對南韓和中國大陸的追趕,幾乎被打垮打趴,若不再急起直追,恐將更形落後。
李開復心有冀望,重現李國鼎時代的輝煌,這必須政府有宏觀遠景的政策,而非短視近利。
已故總統蔣經國用人唯才,從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到前經濟部長李國鼎,都是專業精英,政府全權負責,基層戮力奉獻,才能創造出舉世稱羨的「台灣奇蹟」。
要完成科技產業再改造,執政者有遠見,還要知人善用,提出對產業的優待條件,讓投資者感到善意,自然會吸引企業投入。
我曾到廈門集美工業區參訪,那兒都聚集台商,大陸給予特別優待,如廠房可租用數十年,並蓋員工宿舍、汽車免稅等,莫怪台商紛紛出走,目前到大陸已近十萬人。
反觀台灣受限頗多,如不合理的註冊投資辦法等都極待修法,才能讓台商回流,讓各國前來投資。
對於創業動機單純的學生,學校應該鼓勵,不該占學生的股權,請大學饒過創業的學生,這話聽來辛酸。大學生富創意,賺錢擁有股權,校方就想分杯羹,不體諒創業惟艱,剝奪得之不易的成就,和禿鷹沒有兩樣。
針對七帖藥方,政府能否聽得入耳,吾人不得而知,常言道「良藥苦口」,明知病灶不輕,但若不肯遵照指示服藥,仍無法治病。希望政府廣納建言,莫等病入膏肓,悔時已晚。
吳之江(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