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時光--五代之家 上

楊錦郁 |2013.10.30
1518觀看次
字級

我在台南有一位深交的好友秋鳳,她年輕時擅畫,頗有藝術造詣。後來進入直銷業,表現相當亮眼,工作甚為忙碌,但一有閒暇,她仍喜歡到處欣賞民藝品、或古色古香的東西,包括了建築物。

我偶爾去台南,一定會找她,因為她知道不少當地私房、不同情調咖啡館,以及特別的店家,諸如手工布丁店、百年蜜餞店和煎餅店、文史工作室或隱身市區的小巧民宿,乃至複合風的衣飾店。

秋鳳開著一部紅色的老TOYOTA,興之所至,便停下車來,說:「我帶你去看一個地方。」然後我倆便下了車。她喜歡走路,特別愛領著我穿過彎彎曲曲的巷弄,跟我解釋台南巷弄文化的特色和隱在其中的漂亮老房子,她帶著慣常的淺笑說:「你看這棟房子多長呀!從巷口一直延伸到這裡。」又說:「像這麼長的房子,通常中間會有天井。」然後帶我進入一、兩家已改裝成pub或居酒屋的老房子,情商尚未到營業時間的店家借我們參觀,開心地自言:「我最喜歡這樣的老房子了。」跟在她身後的我,卻不帶勁的回說:「我就在這樣的房子長大的啦!我家也有天井,這樣光線才能從中穿過下來。」

準確地說,我家位在彰化市鬧區小西巷的房子其實是分成新舊、前後兩部分。後段舊的部分維持著四合院的構造,前段則翻建成四樓的洋房。媽媽說我在舊屋子裡出生,但自我懂事以來,便住在前段的洋房二樓,除了拜拜,一大家子齊聚在四合院的大廳,我很少到後端去,總覺得那裡陰陰暗暗。

我家四合院的正中間是大廳,也是神明廳,廳堂中央供奉神佛,一旁則是祖先的龕位。廳堂靠牆兩側各擺放四把太師椅,左右兩旁牆上高懸歷代祖先的黑白遺像,沒有一個是我認得的。這些黑白遺照讓房子更添暮氣。大廳的左右兩廂分別是我大伯父和二伯父夫婦的房間,大伯父在陳稜路上開釣具店,經常住在店裡,只有偶爾回四合院舊房;二伯父則在洋房蓋好後,和其他的五個弟弟們搬到新樓去,因此舊房屋只剩住在左廂、我稱為「阿祖」的曾祖母,以及分房而居的祖母和祖父。

我從小時候,就一直覺得「阿祖」很老,她是我祖父父親,也就是我曾祖父的續弦。我出生時,曾祖父已過世,她一直和沒血緣關係的兒子,也就是我身為獨子的祖父以及祖父的七個兒子一起在大家庭中生活。

記憶中,「阿祖」都穿著黑色的對襟衫、黑色的寬鬆褲子,稀疏的頭髮往後挽著小髻,額頭纏著黑色頭布,頭布中的一顆小珠花,成為她身上唯一的亮點。「阿祖」背駝得很嚴重,加上裹著小腳,個子看來特別顯小。她鎮日守在大廳的門檻外,或坐在一把矮凳上,弄些針線活,或杵著柺杖,在自己漆黑的房間和灶腳之間走動。我從來沒看過祖父和她的互動,也沒看過她走到前面的新房屋。

因為年齡相差太多,我很少注意她的日常起居,只記得每次她親生的兩個女兒,也就是祖父同父異母的妹妹,我喚之為「姑婆」們回來看她時,她皺成一團的臉,露出嬰兒未長牙前的可愛笑容。

我對「阿祖」最感好奇的是她的小腳,她裹著白色腳布的小腳,套在一雙樸素的木頭跟黑布鞋,我不知她如何照顧它。(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