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郁
民國七十年底新婚後,隨即就到了農曆春節,小倆口拎著行李趕搭公路局的班車,從台北回到草屯,再轉客運車到鄉下的婆家,開始了此後長年的回家過年;改變的是從夫妻兩人變成帶著兩個男孩的四人同行,以及由先生開車載著妻小回鄉和父母過年,變成由長大了的男孩們掌著方向盤載
文/楊錦郁
除夕 圍爐
民國七十年底新婚後,隨即就到了農曆春節,小倆口拎著行李趕搭公路局的班車,從台北回到草屯,再轉客運車到鄉下的婆家,開始了此後長年的回家過年;改變的是從夫妻兩人變成帶著兩個男孩的四人同行,以及由先生開車載著妻小回鄉和父母過年,變成由長大了的男孩們掌著方向盤載我們。
每年的除夕大抵都是這樣的進行:趕在中午十二點高乘載截止的時間趕緊上路,會不會塞車通常碰運氣,到了草屯家裡約是下午兩、三點,通常公婆在休息,家裡靜悄悄的。
先生四個兄弟,只有兩個媳婦,也就是身為二嫂的我,和大我十歲的大嫂,大嫂是同村人家的女兒,和先生的大哥從小就認識;從事代書業的她,對村裡的許多人事如數家珍,每次她和婆婆在廚房聊天時,甚少回去的我,幾乎不太能加入她們的話題。
大哥夫婦在孩子上學時搬到鎮上,但長期以來,家中兩老大都是他們在照料,尤其是大嫂,既有職業婦女的俐落,更具傳統婦女的溫婉、任勞以及包容,可說是這個家庭的幕後推手。
除夕才從台北返回婆家的我,通常什麼廚事也做不了,因路途的關係,我不太能從台北帶生鮮食品回鄉,最多只能帶些乾貨。於是得等到五點前後,大嫂拜完自家的土地公後,帶著滿箱的菜餚回來,家裡的廚房才開始升起火來,貼春聯的、剛回來的,快二十個家人陸續到齊,並在廚房穿梭,等待圍爐。
兩個媳婦分工烹煮一大桌子的菜,大嫂通常會把準備「火鍋」的事交給我,她總認為長年住在都市的我比較會擺盤,而火鍋看起來美味豐富,也得費點心擺飾。
當「火鍋」上桌後,整桌菜立即有了亮點,一年一度的團圓「圍爐」也正式開始。大家迫不及待舉箸,並討論著火鍋的食材。我總覺得,連圍爐這事,大嫂也把最討好的事讓給了我,三十多年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