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忘在莒」有二義,一比喻不忘前事、二比喻收復國土。
根據《呂氏春秋‧直諫》記載:春秋時齊國內亂,齊桓公曾遭難逃亡到莒國,後來當上了齊君。有一回,鮑叔向桓公敬酒,勸桓公說:「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鮑叔牙意味深長的勸諫桓公不要忘記在莒國受難的日子,桓公感動得從座席上站起來,對鮑叔牙拜了又拜,表示絕不會忘記鮑夫子的話。
因此後人將此段典故精煉為「毋忘在莒」,比喻不忘前事。
另《史記‧田單傳》也載有齊國當時受難的經歷:齊國被燕國連攻了七十二城,僅剩即墨和莒二城為最後固守的城池。齊國以莒城為反攻基地,在經過五年的艱苦歲月後反攻成功,收復了失地。
因此後人亦將「毋忘在莒」比喻收復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