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病中〉提及:「添爐烹雀舌,灑水淨龍鬚。」說明當時的人採取茶樹枝頭的嫩芽,帶露和煙將之搗碎,汲取新泉,烹火煮茶,並以兔毫盞淺嘗茶汁在舌上的滋味。
到了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也有:「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而明代汪廷訥《種玉記》又更講究了:「玉壺烹雀舌,金碗注龍團」,使用玉壺金碗沖泡柔潤的芽茶,顯然已是明代文人生活品味的指標。當時的著名小說《金瓶梅》第七十二回曾寫道西門慶從外面吃酒回來,「到家逕往金蓮房中。原來婦人還沒睡……正在房內茶烹玉蕊,香裊金猊等待。見西門慶進來,歡喜無限,忙向前接了衣裳,叫春梅點了一盞雀舌芽茶與西門慶吃了。」
中國最精緻細嫩的芽茶,產於貴州省茶園者,形狀很像葵花籽,色澤綠翠,帶有粟米鮮花的清香;而生產在杭州西湖龍井區的雀舌,色澤潤綠,滋味醇和;至於在四川蒲江出產的雀舌,那是早春最鮮嫩的芽茶,擁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獨特質地。
此外,還有江蘇金壇方麓茶場的雀舌,形狀扁平條索勻整,沖泡後香氣清高,湯色明亮。方麓茶場位於金壇西部的方山和茅山東麓一帶,丘陵山巒起伏,蒼松翠竹連綿不盡,這樣山清水秀的美好生態環境,正適宜茶樹的生長。
而金壇自古以來便是道教聖地,每到農曆三月三日,數以萬計香客就會往茅山朝拜,此處終年林蔭覆蓋,雲蒸霞蔚,古人云:「峰從雲間出,煙自幽谷起」,這裡是道家三宮五院和洞泉清池等人文和自然景觀的匯聚之地,身處在如此「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峰十二層」的仙境,品嘗一杯清香嫩綠的雀舌芽茶,是多麼幽靜清雅的享受!
恍如仙人居所的金壇還是許多名人的故里,有現代數學家華羅庚,以及自三國至清末以來的許多著名文人戴叔倫、儲光羲、王肯堂、段玉裁、馮煦等。唐朝著名詩人戴叔倫曾經對此地有所描述:「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如此說來,金壇不僅是煙雲仙境、高貴茗茶的產地,還是鐘靈毓秀、人文薈萃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