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青光眼初期沒有症狀,常到很嚴重才被發現,因此素有隱形殺手之稱,然而近年來「低眼壓性青光眼」比率愈來愈多,由於無高眼壓徵兆,因此發現更加困難,目前低眼壓青光眼尚不知明確原因,醫師認為可能與熬夜、壓力相關。
奧比斯基金會董事、眼科醫師蔡瑞芳指出,過去大概一萬名病患才發現一個低眼壓性青光眼,現在大約每五百至一千名就發現一個,比率明顯增加。
他說,正常眼壓是在十五至二十以下,二十五左右的眼壓屬於偏高,二十五以上就算高眼壓,一般青光眼是長期高眼壓者罹患比率高,但低眼壓青光眼發生族群並沒有飆高的眼壓徵兆,通常是眼壓長期處於二十五左右,加上視神經凹陷,就可能發生低眼壓青光眼。
蔡瑞芳說,人的視神經原本就會凹陷,若長期處於偏高眼壓,壓力會使凹陷變大,臨床看來,若兩邊凹陷不對稱,每十人中大約就有一至二人發生病變。
因為眼壓未到達二十五以上的標準,因此很多人根本不知自己眼睛出狀況,多數是意外發現,因此醫師提醒,進行眼睛檢查時,除了檢查視力、眼壓,還須徹底進行眼底檢查。
奧比斯基金會最近巡迴各大學校園進行校園健檢活動,發現二成大學生有六百度以上近視,一成一眼壓過高,從不曾接受過眼睛檢查率高達七成四。
蔡瑞芳表示,三十五歲以後眼壓會慢慢升高,一旦視野缺損就不可能回復了。
他建議,應定期視力檢查,三十歲以下一年一次,三十至五十歲每半年到一年檢查一次,五十歲以後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有家族史以及高度近視者更應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