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對小孩的諄諄叨絮一定是好的嗎?」
初發心應該是為孩子好,但若是時間點不恰當、言詞上不善巧,「一言不中,千言無用」,是會讓孩子嫌煩,甚至受不了的。
「嘮叨若能讓孩子感受、體會而悟到『竅門』,這嘮叨才是有用的。」日前有個孩子對我訴說他的心情,讓我有了這樣的感觸。
「阿姨,妳可不可以叫我媽不要一下想到什麼或看到什麼,就對我嘮叨起來,好不好?她總是這樣嘮叨不停,叫我怎麼安靜思考寫功課啊?尤其是我在想數學題目時,已經『很煩』了,還要應付媽媽的嘮叨,很累耶!」
那日午後,到友人家坐坐,正巧「看見」這孩子因「不堪母親的叨念」而脾氣煩躁、悶悶不樂,孩子見到我,就迫不及待地對我「一吐心聲」。
聽了孩子的傾訴,我邀約友人到屋外巷弄間散步走走,心有所感地對她轉達孩子的「心聲」:「妳不要一看到孩子坐姿不正確就猛嚷嚷,也不要一下子又喊孩子這裡不對、那裡不好的。或許妳可在某個適當的時間點,用溫和的口吻,以孩子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妳對孩子的關懷與建議嘛。想想,如果妳和孩子的角色互換,妳受得了像不定時炸彈般的叨念嗎?想想那種感受,不僅孩子嫌煩,聽不進去,妳也只是徒費唇舌又傷親子感情,不是嗎?……」
只是,人的言行習氣要改變恐怕也需一段時光呀。
不知友人是否對我的「叨念」,有所「認同」地聽入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