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習題 走出喪女慟 報人變送行者

阮愛惠 |2013.10.21
2233觀看次
字級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自古以來,「死亡」一直是忌諱話題,家人之間,在未面臨「死亡」問題前,很少會想到訂立遺囑,交託身後事,甚至討論想要的告別式。承受過「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的陳兆勳,相信小女兒留給他一份禮物,就是讓他開始親近佛法,以及讓他開啟預先學習後事處理的新觀念,進而把這「善的觀念」帶給大家。

陳兆勳是新竹客家人,初中畢業後就到台北謀職,之後半工半讀念完高中,並進入報業印務部工作,在此,他找到立足他鄉及幫助家計的安穩飯碗,也遇到情投意合的另一半,進而組織家庭,有了二個女兒。她倆小時候,陳兆勳一手各抱一個,覺得自己擁有一對至寶,相當歡喜滿足。

由於工作必須晚歸,往往回到家時,女兒都已入睡。即使很少和女兒談心,但陳兆勳自認,只要認真賺錢,讓女兒好好念書,就是愛她們最好的方式。女兒平平順順成長,考入大學,還計畫要前往西班牙當交換生。

但是,就在七年多前,他的小女兒突然意外辭世,突如其來的消息,令他錯愕也痛心,也改變了他的人生。

儀式不圓滿

至親痛入心

小女兒的輕生理由,至今無解;每次觸碰到此話題,都令陳兆勳夫婦痛到難以思索,「只能說,我的福報不夠,不能保有這麼好的一個孩子吧!」他說。

但讓陳兆勳夫婦至今耿耿於懷,且一再回頭檢討的是,由於當時慌了手腳,找來的葬儀社又是家濫竽充數的不肖業者,在處理小女兒後事時,出了很多狀況,花冤枉錢不打緊,重點是,很多儀式不能重來,做錯的決定已無法補救,對於失親的家屬而言,後事處理得不圓滿,就像在傷口灑盬,痛上加痛。

唯一讓陳兆勳較釋懷的是,她在北海岸找到安放小女兒的塔位;初到當地時,就感覺很適合,因為女兒生前很喜歡衝浪,這個長眠之地,能夠天天看海;陳兆勳彷彿看到已羽化的女兒,在海浪間跳舞。

因為買了塔位,陳兆勳開始接觸到新興的殯葬公司,才知道有所謂的「生前契約」及客製化的殯葬服務項目;對殯葬業有進一步了解後,他常常思考,若女兒的後事可以重來,會如何籌辦?也開始思索:「我自己的『人生畢業典禮』,要如何規畫?」

預留喪葬費

留愛不留債

種種想法在內心翻滾,陳兆勳決定自報業退休,二年後,毅然決然投入殯葬服務產業,學習生命禮儀規畫,以及生前契約宣導。

陳兆勳說:「如果我們預先規畫身後事,事到臨頭較不會緊張不安;交給專業的公司操作,依照流程一步步走,不容易出錯,也較能達成亡者期望。」

在陳兆勳的家鄉,依客家習俗,往生者的葬禮形式不是由家屬決定,而是家族宗長做主,一切只能聽從指示。而今,他經過學習,自己和太太已先寫好一封信,信裡交代相關事務,並告知大女兒信件放置處。他也規畫財務,為自己預留在人世間的最後一筆花費,由自己埋單,「留愛不留債」,不增加孩子負擔。

陳兆勳說:「我把這份新工作當作『善的觀念』在推動,抱著做功德的心情來做。我花很多精神來學習與推行,讓自己沒時間往負面的方向去想小女兒的事。我想,這是我思念她的方式,也是我們父女之間今生善緣不滅的證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