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二○○九年莫拉克颱風侵襲南台灣,迫使許多人暫別遷離家園,伊誕卻在遭難後創造新生契機,伊誕想透過「紋」路疊「砌」雕「刻」「畫」色的創作理念與過程,延伸排灣族人的美學概念,也藉新的創造風格,注入災後重建的力量和夢想。
伊誕的靈感來自於排灣族語vecik這句話, vecik是排灣族人眼睛,在衣飾、住屋、器具上看到的線條、圖紋等視覺藝術,是排灣族人與自然互動時表現的「書寫」形式。伊誕表示,遇風災創傷的族人確實需要創造「現代書寫」形式,來重建族人的生活美學。
伊誕認為藝術創作必須與進入人類生活的「道」對話,造物主在每個受造界的生命中賦予「紋路」和「線條」,都需要「堆砌」、「刻畫」才會多元、美麗,朝向盼望的真理,這就是伊誕藝術在創作過程所孕育的思維與態度。
伊誕將這發想轉化在藝術創作,強調來自紋、砌、刻、畫的原生力量,並將創作風格定名為《紋砌刻畫》。所謂《紋砌刻畫》包含了「紋」:即圖案、文字和線條,大地、山林、生物,都有紋路。「砌」:如石板屋疊砌的紋路、梯田疊砌構成的線條等。「刻」:如雕刻刀所雕出的紋路線條。「畫」:模仿變換季節所彩繪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