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還有炙陽,在樹下讀起莫言去年往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紀錄。他描述旅程點滴,筆觸淡定溫柔,好像正跟街坊道家常,而自己也和他同住一條街似的,盡聊些彼此熟稔的家事,國事天下事就先放遠些。
命運本突梯,只能以天真的澄淨看歷史變遷、世間離合,世界級的文學桂冠賜給了這樣一個訴說成長故事的溫實作家,讓後生晚輩也覺得自己離桂冠並不遠。文學,不要想得太艱深,其實就是筆尖上的共鳴與悸動。
時光飛逝,今年接下莫言冕杖的是加拿大短篇小說家孟若。兩位大師的共同點是,從童年時代就愛聽故事、愛寫,從格子飛揚出無盡的想像與樂趣,令他們立志成為文青,規定每日寫稿字數,筆耕不輟,稿紙給了他們心靈的歸屬。
莫言得獎後,受訪邀約太瘋狂,有位記者居然在他北京住所守了十幾天,使他帶著孫女躲回高密,那個大片紅高粱生長的東北老家「圖清靜」。謙遜的大師,平實的作風,孟若也不例外,驚喜有一點,但也簡單說:「我沒有其他才能,我只認為,自己可能在寫作這件事上,或許可以成功。」
時光拉回五年前,住在倫敦的多麗絲·萊辛Doris Leasing 獲知自己得到諾貝爾獎的反應很經典。近九十歲的老太太顯然剛去買菜,坐計程車回家,看到家門口一整排攝影機,以為有人在拍電視劇。記者向前恭喜她得了諾貝爾,她的反應是,煩不煩啊,都已經講三十年了。「不是所有的獎都得了嗎?還要我怎樣? 」記者說,也許您可以表示一下榮幸或喜悅啊,她就恭喜記者,因為記者比她更清楚應該說什麼。
從頭到尾,這位老太太就是一整個不耐煩,急著想提菜籃進家門。
諾貝爾獎是個舉世矚目的盛典,在金碧輝煌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全世界向得獎人致敬。但隱在背後的,是大師們一派的平實與謙和──也很「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