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缺少私生活,中國人的個性裡有點粗俗……中國人老是詫異,外國人喜歡守那麼些不必要的祕密。──〈洋人看京戲及其他〉
將人的粗俗與人的缺少私生活聯繫在一起,是張愛玲的一個新發現吧?張愛玲的邏輯是可信的,原因何在呢?我們認為這裡的粗俗,指的是缺少涵養。而缺少涵養 ,也就是缺少對於自己與他人的尊重,往往強人所難,這時候,粗俗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還以為缺少涵養往往是真誠的表現或豪放不羈。「事無不可對人言」就徹底否定了個人生活的私密性,並且還潛藏著一個道德判斷在內,與為人的好壞相關。一個人若想保有隱私,恐怕會遭到社會道德的批判,將你視為具有不可告人之祕的人,這麼一來,你若對自己的私密刻意保護,也就失去了道德的正當性,難免背負心懷不軌的惡名。
因此,為了避嫌,也為了用行動證明自己的道德純潔性,便得承擔敞開自己私密生活的社會壓力。結果是,人愈是沒有私密性,愈是變得粗俗;人愈是粗俗,愈是變得沒有私密性。
英國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談的是女性應當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這樣才能有意義生存下去。可是對於所有的人來說,擁有自己的房間──一個屬於個人的私密空間,也是一個人得以尊嚴地生存著的必要之事。如果有一天,你的全部祕密都被攤開了,你難道不像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剝光光般難堪嗎?
守住私密,就是守住自己的精神、意義、尊嚴,或者說,就是守住自己的生命之根。私密是生命的意義。
(摘錄自龍圖騰文化《張愛玲一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