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帶一群拔河選手到嘉義參加比賽,我重拾電影《志氣》,輔以新書《拔一條河》,讓選手們振奮一下心情。我們的條件,其實比《志氣》裡的選手幸運多了。但是我想告訴孩子的是,沒有困厄的環境,是沒有辦法激發鬥志的。
片中的景美女中選手,儘管磨破皮了,依舊得咬著牙撐過每一次的訓練與比賽。起初,她們的成績當然不如預期,但是從○到一,從一再到代表台灣出國比賽、凱旋歸國,其實是一段相當殘酷的過程。我們很難相信,那繩子上的血漬,竟然是硬生生地從女孩子的手上所流淌出來的;地板上的鞋印乃至擦不掉的足跡,是歲月刻鑿的證據。
影片中,教練對她們說,所有的比賽都是奮力向前、向上使力,只有拔河是向後、向下使力的,這其實就是教練勉勵她們的話。教練要讓景女的選手知道,比賽總是有贏有輸的,贏的時候固然欣喜,但輸的時候,就要退一步去思考原因何在?我們常聽到的「退步原來是向前」,其實就是拔河似退猶進的象徵。
在《志氣》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一種堅毅的精神,一種就算處在劣勢仍要逢凶化吉、扳回一成的志氣;我也看到一種以退為進卻步步為營的處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