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製造出「仿生耳」,為仿生科技帶來更多可能。圖/美聯社
科學研究的意義在於將成果應用於生活。圖/胡蓬生
張健忠解釋,這種「仿生藥物釋放貼布」表面具有微奈米纖毛結構,當膠布在分泌藥物時,可以像蟑螂爬行牆壁時產生良好的黏附力;加上這些微奈米纖毛尺度比細胞來得小,因此可避免皮膚表皮細胞剝離的問題;此外,膠布的藥物分泌量也會因應貼布表面材質吸收能力與皮膚吸收程度變化而有所改變,讓患者使用膠布時更舒適透氣。
團隊表示,目前這款仿生膠布正在申請台灣專利中,未來還將繼續投入醫療抗菌用貼布、戒菸貼布等多樣化貼布的應用與研發,希望讓科學也能為醫療助上一臂之力。
不過,歷經三年的研究成果並非一路走來順遂,張健忠笑著說,回想當初,光為了找尋適合材質的膠布就費了好大一番功夫、不但反覆實驗上百次,更曾有過睡在實驗室的經驗。
「科學不能曲高和寡,而是要能應用於日生活中才有意義。」張健忠說,這是他從事科學研究以來一直秉持的信念。他有感而發表示,科學研究本來就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他並勉勵有意朝科學界發展的年輕學子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與毅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