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從四諦與四弘誓願來看菩提心。首先明四諦與四弘誓願的差別。
四諦是應該理解的理,故所發的心也是從解的角度來說。而四弘誓願是誓願的原故,從而所發的心是願力的形態。又,四諦的理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故所發的心也與三世諸佛有關。四弘誓願是與未來有關的願心,故只與未來佛有關。
四諦的理,是教導人們的生存現象是苦(苦諦),苦的原因是煩惱(集諦)。但這個苦與集都根植於人們的六根中,從而依四諦所發的心,與六根皆有影響。而四弘誓願是願力,因此其發心只與意業有關。依四弘誓願發心配合四諦,其發心的形式,有四種:
(一)知生滅而發心
此處指出發起四弘誓願的慈悲心,欲為眾生拔苦與樂的意志,全部都是因為因緣而生起,故是無常的,這種理解即是生滅法。從這種立場來看四弘誓願,即是從生滅四諦的立場來發心。
(二)知無生而發心
眾生因不知一切法皆空,故以被束縳的心生存在痛苦之中。這情形正如看到水中月亮的影子就歡喜,看到月亮影子從水面中消失就產生憂愁一樣。其實從一開始,水中就沒有月亮存在,因此依據四諦的教法,苦、苦的原因(煩惱-集)、通往涅槃的道路(道)和解脫(滅)等,一切都是空的,不能當作實體來理解。
為了憐憫眾生的無知,因而誓願教導他們離苦,這種意志即是發菩提心,此即是知無生四諦而發心。
(三)知無量而發心
此處是為那些被「諸法皆空」的想法所拘泥的眾生,不能正確地把握現實世界的無量事相,從而不能得知現實世界的對待方法,因而發菩提心誓願救度。例如單講「此身不淨,心是無常」,只能算是迂迴地體悟真實之相。必須說「不淨的同時也是淨的,無常的同時也是常的」,不能將一切否定淨盡,如此看待諸法,才能直接地通往正確的解脫之道。
菩提心是平等地理解「淨與非淨,常與無常,空與不空」,若更強調的說,是「淨、常、不空」,也就是說,現實的無量事相,無論如何也不能否定之意。這與無量四諦的發心是相同的,雖然說明不同,內容上是相同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