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子、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圖書分類法,其中「子」部就是人們通用的「子書」。
「子書」主要是指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目前在社會上流傳的主要有:《管子》、《墨子》、《老子》、《文子》、《關尹子》、《列子》、《楊子》、《申子》、《公孫龍子》、《莊子》、《慎子》、《尹文子》、《荀子》、《鬼谷子、《韓非子》等。此外,《商君書》、《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呂氏春秋》等也屬於子書的範圍。
為什麼這些書多數帶一個「子」字呢?
「子」是什麼意思?原來這是古代人對讀書人的一種尊稱,就像現在稱呼人為「先生」一樣。何休《公羊解詁》說:「古者士大夫統稱曰子」。也有弟子尊稱老師為「子」的。這樣,他們所著之書,就都被後人稱作「子書」了。
從實際情況考察,古書,尤其是「子書」的成書過程與現代書相比,有其不同的特點,這可以從下列五個方面來談:
第一:「子書」成書的時間,除極少數外,大多不是在著者活著的時代,而是在他們去世之後由後人輯成。比如《管子》一書,名為管仲所作,其實管仲是春秋時人,而此書經宋代朱熹考證,「是戰國時人收集管仲當時行事言語之類著之」,而這時管仲早就不在人世了。
第二:「子書」號稱某子所作,實際上並不是全出於本人的手筆,至少其中有許多篇是如此。
再以《管子》為例,此書中有多處提到「桓公問管子」。其實管仲雖然做過齊桓公的宰相多年,但是管仲比桓公死得早,桓公之名是後人在他死後給的謚號,管仲怎麼能在桓公生時就知道桓公死後的謚號呢?
至於此書中所記載之事,學者早就指出,有許多都是管仲死後才發生的,這就更不近情理了。
又如《孟子》一書,名為孟軻所著,其實孟軻只著了七篇,但《漢書‧藝文志》載:「《孟子》十一篇」,多了四篇,這多出來的,學者已經公認為後人所加,目前已經不傳。
還有《莊子》一書,除〈內篇〉外,其餘均出於其弟子之手。
子書中這類事例是很多的。就這點來說,我們不能把某部「子書」當作是某子一人和一時所寫,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定時期內由多人創作出來的。
第三:「子書」輯成的當時,大多數是沒有書名的,現在我們所見的書名,大多為後人所加。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子」是古代人對讀書人的尊稱,著書人是絕無可能自稱為「子」的,就像現代人不會稱自己為「先生」一樣,因而他們的書也絕不會以「子」來命名的。
第四:「子書」一般不具著者的名字,因而往往書在社會上流傳了,讀者還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
如《韓非子》一書,《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就有一段話這樣說:有人把韓非子所著的書傳到秦國,秦王讀了〈孤憤〉、〈五蠹〉篇(均為《韓非子》篇名)以後,很感慨地說:「唉,寫得太好了,我怎麼見不到這個人呢?要是能見到他,並與他一起出遊,那即使死了,我也無悔恨啦!」
秦王丞相李斯聽了隨即說:「這是韓非子所著的書啊!」
可見,《韓非子》一書的著者是李斯告訴了秦王,秦王才知道的。
第五:「子書」不但沒有書名和著者的名字,除少數外,甚至連篇題也沒有。現在我們讀到的「子書」中的篇題,許多是後人加上的。而且有些篇題只是摘取了該文開頭的幾個字,並不表達什麼意義。
例如《孟子》的篇名〈滕文公〉,就是根據這篇開頭的一句話「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取的:〈萬章〉篇名,也是根據此篇開頭一句「萬章問曰,舜往於田,號泣於旻天」定的,全書其他篇名也都是這樣取的。
上面所說的幾個特點,雖不是所有的「子書」一律如此,卻是比較普遍的。
到了秦漢,人們寫書也還受這些傳統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寫書的體例也不斷在變更,直到秦漢以後,這種現象就不多見了。(大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