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禪師買了面鏡子,徒弟邊擦邊說鏡子是劣質品,禪師笑笑,要徒弟別小看這面鏡子,它可以當老師,徒弟戲謔地「喔!」了一聲。禪師接著說:「不管什麼東西放到鏡子前面,都能映現嗎?」徒弟答:「當然。」禪師又問:「東西拿走了以後,還會有影像殘留嗎?」「當然不會」「這就是智慧啊!」
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在培養這一份「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功夫。
若問大家,一輩子汲汲營營的努力工作,是為了什麼?「追求幸福」大概是普遍的答案。只是怎麼追、怎麼求,好像都沒有滿足的喜樂。星雲大師說:「提放自如是幸福安樂。」提起是一種發心,一種智慧;放下,則是只問奉獻犧牲,不計個人得失的菩薩道精神,也就是放下心中對「我」的分別與執著,才能有一份「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去則潭不留痕」的灑脫自在。
至於如何放下?大師常舉例佛光山是「給」出來的,例如佛陀紀念館,從開光之初,大師就力排眾議,堅持免費入館,不但讓普羅大眾更親近,也避免商業化的疑慮,一年進館人次逼近羅浮宮。而為了幫助大樹區的農民,不讓其農產品被中盤商剝削,於是舉辦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免費裝潢場地,更號召信眾一起護持,讓農民的辛勤獲得肯定與認同。
近期舉辦的佛光山二○一三國際書展,書商從不看好南部市場到歡喜設展,紛紛感謝在競爭中多了寧靜的體會,也成功帶動南部信眾閱讀的興趣,佛教聖地,人手一書,更有書商訝異:「佛光山的法師愛讀書。」大師還透過五十部的「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進一步將書香送到全台各角落。
儒家的思想,意在放下小我,成就大我;佛法的思維,進一步超越大小的分別,談「無我」。大師說:「無我,就是把自己融入大眾,融入團體。」那麼,大眾就是我,團體就是我。「向前有路」!只要能將個人融入眾中,那麼大眾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人生寬天闊地的開展起來,則真能有船過水無痕的自在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