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在青楓樹叢中的銀目天蠶蛾繭,和自然融為一體。圖/李圓恩
現身於南投梅峰的銀目天蠶蛾成蟲。
圖/李圓恩
銀目天蠶蛾是一種和成人手掌差不多大的蛾類,喜於夜間活動。成蟲出現在冬季末,前後翅膀上各有兩個透明的大眼紋,在光線照射下呈銀色光澤,因此被命名為「銀目」天蠶蛾。整隻蛾加上眼紋的排列組合,看起來像是會攫食鳥類的猛禽貓頭鷹,有嚇阻天敵的作用。
銀目天蠶蛾分布在中海拔山區,主要食用殼斗科植物(即栗子樹的親戚),到了化蛹結繭、等待羽化成蛾之際,對牠們來說是生命中非常關鍵、脆弱的時刻,因此銀目天蠶蛾家族的蛹,採取低調策略,不是顏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就是隱蔽在土裡或樹枝枝枒間等。
銀目天蠶蛾的繭是絲質構造,具有保護功能,繭的大小跟橄欖差不多,顏色偏黃綠色,隱匿在青楓叢中,實在很難發現,算是一種極為成功的保護色。等到十一、十二月左右,銀目天蠶蛾就會破繭而出,體液會慢慢充滿原本蜷縮的翅膀,變為我們所看到跟成人手掌般大的成蛾。
若在羽化過程中遇到驚擾時怎麼辦?銀目天蠶蛾會從停棲的所在,模仿翩飛的葉片飄落而下,幾乎讓人以為牠就是葉子!而羽化後的雌蛾會發散費洛蒙,吸引雄蛾前來交配,隨之產下數粒卵,用卵的型態度過寒冬,等到春天才孵化成小毛毛蟲,重新開啟生命的循環。
銀目天蠶蛾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達成生存與繁衍後代的任務,像是類似貓頭鷹的花紋、模擬成枯黃葉片的翅膀、低調隱身樹叢間的蛹…,牠們的生存真是充滿智慧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