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委會在本屆亞運前表示目標是十五面金牌,但前兩天被評估可奪金的舉重、軟網等項目都落空,想達成目標難度頗高,說明在亞運沒有實力無法摘金,另一方面也要體育領導高層想清楚,兩年後北京奧運的七金夢還要不要作下去。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備戰北京奧運的中國大陸亞運代表團,在首日的二十金中拿下十六金,這已比中華代表團評估的總金牌數多一面,展現了亞洲體育強國的實力,大陸代表團甚至以開玩笑地說,亞運好像他們的全國運動會一樣(意思指摘金很容易)。
中國大陸展現實力,以亞運作為北京奧運的暖身,而我們呢?沒有完整的體育政策,也找不到目標,以舉重來說,如今根本找不到願意苦練的選手,看到越南、泰國、印度選手進步神速,我們卻沒有對策,真的很悲哀。
如今可讓台灣人自豪的只有棒球,但中華職棒卻蒙上打假球陰影,如果亞運能摘金,或許可以振奮,可是別忘了,中華隊贏球靠的是什麼?旅外好手,若沒有這些好手,可能擊敗南韓隊嗎?
另一讓運動迷傷心的是男籃,SBL超級籃賽逐漸壯大,球迷也有回籠現象,但在中華隊「F4」湊齊下,亞運首戰仍敗給日本隊,每年在瓊斯杯的「好表現」,結果都是假象。
亞運才開幕,中華代表團或許還有一拚十五金的機會,但即使達成也只是好運而已,就像四年前釜山亞運,體委會沒想不到會摘下十金一樣,但體育不是靠運氣,是要憑實力,自從體委會成立後,一直看不到完整的體育政策,卻想著奧運七金,原來「口號治國」普遍存在政府每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