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陽團隊在人體的細胞核內找到某特定基因蛋白Parp1,北榮教研部醫師邱士華說,Parp1能培養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除能分化成各種的正常組織細胞外,還可分化為帶有某些病症的細胞,作為藥物篩選療效的測試平台,讓患者不必像神農嘗百草,即可知道各種藥物治療效果。圖/張嘉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組成的「榮陽團隊」,找出幹細胞分化的關鍵基因「Parp1」,培養出無癌化疑慮之「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申請世界多國專利,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肯定。
北榮院長林芳郁強調,此舉不但是台灣幹細胞研究重大突破,也為新式「個人化醫療」樹立新的里程碑。
陽明大學藥理所教授、台北榮總教研部主治醫師邱士華表示,去年日本學者山中伸彌教授將人體細胞送入c-myc與Klf-4基因,使細胞重組,成為類似胚胎幹細胞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可分化為身體中的組織與器官,為「再生醫學」重大發現,惟c-myc基因有引發癌化與腫瘤的疑慮。
榮陽團隊利用高機密質譜儀,以兩年時間逐一比對核蛋白,發現parp1基因可成功取代c-myc與Klf-4基因,大幅提高「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成功率、安全性與可行性。
邱士華指出,利用切下約零點五平方公分一小塊皮膚,再送入「Parp1」等四項基因,北榮研究團隊已成功培養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及心肌細胞,初步運用在測試高血壓、強心針藥物等,可篩選出對病人最有效的治療藥物。
邱士華說,過去測試藥物,受限於沒辦法活生生切下病人的一塊組織,難以篩選出對個人最佳的藥物,現在可以培養出病人的iPSC,一一測試,已發現包括維生素C、薑黃素等成分,對治療視網膜遺傳性疾病反應不錯,可供做為新藥開發之用。
邱士華強調,利用iPSC能培養出心臟、眼睛、神經等部位,未來應用範圍極廣,大幅提高了幹細胞在治療疾病上的應用,北榮也考慮申請臨床人體實驗,朝「複製器官」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