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寬15.8‧高18.3釐米‧甘肅省博物館藏)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文與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釋迦、多寶二佛並坐於台座上,桃形頭光三重,內為蓮瓣,中是忍冬紋,外為火焰紋,頭光上部殘缺。
二佛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俱損。釋迦漩渦紋肉髻、多寶螺髻。眉目清秀嘴角含笑,相互顧盼似在交談。二佛均外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下襬重疊垂覆於座前。
彩繪以赭石、石綠、白粉為主,分類敷彩,對比強烈。面容肌膚敷肉色,外罩白粉,更顯瑩潤光潔,富有活力。
從藝術風格來看,二佛身軀瘦長,唇薄頜尖,頸直而長,兩肩削窄,衣頻寬薄,表情嫣然含笑。衣紋為密褶式平行線條,風格瀟灑秀麗,生活氣息濃厚,是北魏後期統治者竭力吸收漢族文化的結果,為北魏時期典型石雕背屏式造像。
釋迦、多寶造像典出《妙法蓮華經》卷四〈見寶塔品〉。據經文記載,多寶佛為東方寶淨世界的教主,往昔行菩薩道時,立誓在成佛、滅度之後,凡十方世界有宣說《法華經》之處,必自地踊現於前,以證明此經的真義,故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有七寶塔從地踊出,塔內多寶佛坐獅子座,並分半座予釋迦牟尼佛。
「光照大千—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特展」,匯集大陸十六家博物館珍貴稀有文物,首度聯合空運來台。即日起至十二月八日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盛大展出。
詢問電話:(07)656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