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意設計 10年藝飛沖天

郭士榛 |2013.09.30
3489觀看次
字級
艾淑婷
台灣設計展發展十年來,必須不斷指導、陪伴創業者,讓他們懂得用品牌銷售產品,漸漸進步和成長。 圖/台創中心提供
台灣設計展發展十年來,必須不斷指導、陪伴創業者,讓他們懂得用品牌銷售產品,漸漸進步和成長。 圖/台創中心提供
台灣設計展發展十年來,必須不斷指導、陪伴創業者,讓他們懂得用品牌銷售產品,漸漸進步和成長。 圖/台創中心提供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二○一三台灣設計展暨台北設計城市展」昨日畫下圓滿句點。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副執行長艾淑婷表示,雖然近些年歐美經濟發展遲緩,但台灣沒有受到影響,不僅設計進步快,持續獲獎,各單位極力推展台灣軟實力,朝國際舞台發展,使得台灣設計人才不斷冒出頭,一改過去只會抄襲的負面形象。

「台灣設計展」前身為「台灣設計博覽會」,為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展覽活動,自二○○三第一屆設計博覽會至今,十年來先後在台北華山、松山文創園區、宜蘭羅東運動公園、高雄衛武營、駁二藝術特區、台南蕭文化園區、台中文創園區,都留下令人愉快的足跡,二○一一台北世界設計大展更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台北設計展躍升為國際展覽品牌。

今年的設計展首次結合「台灣設計展」和「台北設計城市展」,合為「二○一三台灣設計展暨台北設計城市展」,以「不斷提升的城市」為主題策展,匯聚最具創意驚喜的作品,精采呈現。

艾淑婷指出,台灣推動設計發展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推動產業設計概念,第二階段推動全民設計美學,二○一一年開始面向國際,展現台灣設計軟實力,現在則將設計運用在城市治理上,經濟部與台北市政府的合作,是一次很好的結合,可帶入更多設計師一起來改造整個城市的美感。

「台灣因地理位置小,輸入品牌比輸出多,提升軟實力的附加價值不足,因此提供製作服務、品牌的搜尋,都還在觀察,但也慢慢成長。」艾淑婷說,台灣有豐沛的文化內涵,要加強創意人說故事的能力,把品牌表徵展現出來,這與國外設計品相較,是目前最大差異點。

台灣設計業者具有多項優點,如解決問題、製造,及控制成本能力都很強,缺點是後端附加價值需改變想法和做法,艾淑婷指出,國外投資標的重視無形創意,但台灣投資人只想看到利益,使得設計師縱使有好點子,卻沒有好的投資方法,作品無法被看到而發展不出新事業,現階段政府也在努力改變投資環境。

艾淑婷指出,台灣設計展從二○○七年舉辦至今,就不斷教創業者懂得發展商品的附加價值,讓設計品可以更清楚、更具體被看見,參展是為開拓新市場,所以選擇展館和裝修方式也不同,一切都為有新的發展方向。

台創的設計展都呈現有形、趣味的設計實力,讓創意人可接觸國內外好的團隊,台創設計展每年都邀請國外設計參展,讓國內設計者了解各國都是用品牌銷售產品,因而改變國內廠商做生意的方法。

艾淑婷表示,當國內開始發展文創、設計或讓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政策,影響後期開始發展有附加價值的產品,但創業者太在意成本問題,以致產品找不到客戶也賣不出去。因此須幫助創業者除懂得慎重挑選展館,並要做零售商和代理商,而不再是做批發商。(圖/台創中心提供)

台灣軟實力不容忽視

目前不論是文化部或經濟部都努力在推文創,「多年來推展文創和開辦設計展的過程,就是要指導這些創業者,也要懂得陪伴他們成長。」艾淑婷說,往往一個展覽呈現的前端要做許多輔導工作,像是辦工作坊、演講、媒合設計做轉變等,甚至後續的行銷企畫、價格調整,同時也鼓勵創意人多參加競賽,比賽是最快速被看見的宣傳方法。

台灣軟實力真的不容忽視,台灣設計展發展十年來,凡能持續到世界各地參展的業者,都懂得要用品牌銷售產品,甚至在國外找代理商,因此,加強他們行銷能力、成本控制、經營管理能力,是台創中心持續努力的目標,未來只要持續往對的方向發展,期望未來會一年比一年更好。

艾淑婷小檔案

民國八十年任職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助理,至今於台創中心工作,從事產業設計專案輔導、設計人才培育開發、活動企畫及公關操作、品牌策略及整合管理。現任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副執行長。

八十至九十二年執行經濟部工業局小歐洲計畫國際設計合作計畫。八十四年任職於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協助台灣廠商設計開發符合外銷市場需求產品。

九十三年經濟部成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推動台灣邁向經濟美學及創新的年代,艾淑婷從貿協轉至台創,提供更多元的設計資源整合服務給台灣廠商,服務產業領域涵蓋科技、傳統、地方、觀光、文創、農業、原住民等產業。

九十三年至九十九年統籌執行經濟部工業局相關計畫,促進設計服務業發展計畫、設計服務業國際拓展計畫、地方特色產業輔導計畫、傳統產業創新輔導計畫、行政機關導入設計美學計畫統籌執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