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從去年八月底宣布創辦個人媒體「雲科技」,到今年首個廣告商入駐,再到五月宣布已獲得收入人民幣五十萬元,中國「自媒體第一人」程苓峰給了許多自媒體人希望。
網路時代讓個人作為媒體成為可能。數年前博客、播客、微博出現,社會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手機上網普及後,個人媒體進一步有了營利的可能性。
曾在傳統媒體任職的程苓峰說,他的「雲科技」在微信公眾平台、微博、博客上已有百萬訂戶,獲得十三個廣告,每個一萬元至三萬元。除雲科技外,還有鈦媒體、雷鋒網、氪,由於獨特的視角和觀點,也在科技圈內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原《中國企業家》雜誌執行總編李岷去年離職後,帶領十二個人創辦「虎嗅網」,重點關注明星科技公司,作者全部來自行業內寫手,內容定位在內幕、細節、觀點,現在也已經具有廣告價值。
不僅科技圈的記者最先使用新技術,以觀察中國輿論生態著稱的「徐達內小報」、主打美食的「艾格吃飽了」、關注時政的「石扉客—法政觀察」都以微信公眾平台、微博等方式推出「自媒體」,某種程度上化解大眾媒體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問題。
無法取代傳統媒體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王朋進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媒體將新聞傳播權還給普通大眾,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事情,未來還將取得更大的發展。
樂觀者對於自媒體的發展充滿了希望。微博用戶左志堅說,「自媒體就是知識精英商業化,愈來愈多的知識精英可以通過內容打造個人影響力,並以此變現,過上獨立而體面的生活。」
也有對此持反對意見者,他們認為,被企業「包養」的自媒體,很難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客觀性。而且一旦出現「軟文」(由企業的市場策畫人員或廣告公司文案人員負責撰寫的文字廣告),自媒體的價值也會隨之消失,訂戶很有可能就會離開。
在《中國青年報》的評論作者曹林看來,自媒體無法真正承擔起「媒體」功能,因為作為個人,無法逾越「公信力」這個門檻。畢竟傳統媒體不僅擁有採編平台、直播設備、印刷廠等硬體設施,更重要的是一個強大的團隊對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報導,擁有對訊息來源進行確認、防範虛假訊息的能力。
王朋進認為,「自媒體」不可能取代傳統媒體,新聞質量、傳播者素質,是制約其社會公信力的瓶頸。未來,仍將是專業新聞傳播者主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