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詩話】盛唐江左摘桂冠綦毋潛

吳東權 |2013.09.26
1680觀看次
字級

在唐宋詩人當中,有一個詩人的姓氏很稀怪——綦毋,這是複姓,據說此姓源自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晉國,有位大夫「綦毋張」,是該姓氏的可考始祖;另一說是匈奴鮮卑族中也有此姓,那大概是譯音而來。迄今大陸上約有六萬人姓綦毋,分布在江浙、江西。

史上有綦毋邃者,曾編撰《列女傳》七卷、《孟子注》等書,惜均失傳;另外北齊有位綦毋懷文,是一位冶煉專家;再有就是唐代這位詩人綦毋潛了。

綦毋潛(六九二—約七四九年),有說是湖北人,或為江西南康人,自幼聰明,飽讀詩書,唐開元十四年與儲光羲同榜進士及第。其實他在前屆應試已經名落孫山一次,自吟落第詩云:「十五能文入西秦,三十無家作路人。時命不將明主合,布衣空惹洛陽塵。」言下頗有無奈之感。

當時他已與王維結交,往返唱和,所以王維也有一首「送綦毋潛落第返鄉詩」云:「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王維在詩中也替綦毋潛抱屈,而且勗勉有嘉,第二次他果然不負好友所望,終於金榜題名。

但是他的仕途並不順暢,中了進士之後,由宜壽縣尉升為集賢待制,遷右拾遺,最終只做到五品著作郎。

安史之亂時,他比儲光羲有見識,毅然二度歸隱,跑到江淮一帶遊歷,不知所終,因此史上沒有他正確的死亡年分。

綦毋潛生當唐詩極盛的年代,所以和當代詩人李頎、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王維、高適、韋應物、盧象等過從甚密,吟和頻繁,因此詩風也接近王、孟的田園派別,特別著筆於山水風光、自然景色、清麗典雅、恬淡適然,令人讀了有漫步田野、小憩池畔的感受。

他令後人津津樂道的代表作是一首〈春泛若耶溪〉,「若耶溪」是浙江紹興境內的一條溪流,今名「平水江」,兩岸群巒疊翠,風光明媚,溪畔相傳是春秋戰國時代越女西施的浣紗之處,詩人泛遊之後,吟道:「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最後感慨吟道:「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言下之意,充滿了退隱漁樵的念頭。

在《全唐詩》中收錄綦毋潛的詩有二十六首,以五言為主,只有兩首是七言,除了上引他的自吟落第詩之外,還有一首七言〈過融上人蘭若〉:「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溪鳥飛。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這四句看似平淡無奇,然靜思詩中境界,是多麼恬適安逸、清靜曠達!

綦毋潛的佳句,大多吟詠大自然,欣賞自然美,如〈題鶴林寺〉:「松覆山殿冷,花藏谿路遙」;〈送儲十二還莊城〉:「天寒噪野雀,日晚度城鴉。」這兩句如果不是親歷其境、親睹其景,是憑空挖心絞腦也寫不出來的;〈宿太平觀〉:「滴瀝花上露,清冷松下谿」;〈若耶溪逢孔九〉:「潭影竹間動,巖陰簷外斜。」〈題靈隱寺山頭禪院〉:「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雲」;〈宿龍興寺〉:「燈明方丈室,珠繫比丘衣。」像這類恬淡典雅、高潔清麗的佳句,的確讓愛好大自然景物的讀者心嚮神馳。

綦毋潛的詩名,在唐時被推為「唐代江西第一詩人」。辛文房《唐才子傳》中說他「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又《河岳英靈集》中云:「舉體清秀,蕭蕭跨俗」,可見不能小覷他的才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