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頸背部疼痛、肩頸部痠痛、上肢有麻木感或感覺異常,甚至有肌肉無力、萎縮等情形,是現代人常見問題,這可能是頸椎椎間盤退化或頸椎神經受到壓迫,傳統手術是將整個椎間盤切除,置入從病人自己的骨盆取下骨頭或人工骨架以達到骨融合,而現在有人工椎間盤可取代,不僅可解除疼痛,也能保留頸椎活動能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郭宜潔說,老人較易出現椎間盤退化,使頸椎神經受壓迫;而年輕人則可能是激烈頸部運動、車禍、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破裂,甚至提早退化。
醫師表示,這類病人的治療方法是在症狀輕微時給予藥物及復健治療,若是這些保守療法無效時,則必須進行神經減壓手術,就是將椎間盤切除,置入從病人自己的骨盆取下骨頭或人工骨架以達到骨融合,而現在有人工椎間盤可取代。
這種手術雖然能成功解除病人的症狀,但在經過手術處理的那一節椎間盤從此就會失去作用,而其原本應負荷的重力及扭力,就會重新分配至上下的椎節,導致鄰近的椎間盤因為必需負擔較大的工作,提高產生退化性病變的機會。
「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可讓病人術後就覺得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狀疼痛有立即改善,而且術後因頸部活動不受限,所以病人可以很快回到工作崗位。
這種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可以解除疼痛又能保留頸椎活動能力,近幾年來在歐、美、日、韓等國積極發展。
郭宜潔說,人工椎間盤的發明就是希望能夠取代被刮除後的椎間盤空間,同時又能夠維持椎節活動度,且可依據病人本身椎體的大小來選用最適當的人工椎間盤。
醫師說,人工椎間盤最主要的適應症為椎間盤突出或破損,或是退化性頸椎病變合併頸椎神經壓迫或合併頸椎不穩症。若有嚴重頸椎滑脫症及不穩症、頸椎變形、頸椎感染性病變、頸椎腫瘤或骨質疏鬆症,則不適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