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科】 中秋節別名

辛銳 |2013.09.19
106438觀看次
字級

查了資料,中秋節的名稱除被稱做「秋節」、「秋夕」外,還有許多別稱:

中秋,顧名思義自然是在秋天的中間。古人以農曆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分別名之為孟秋、仲秋、季秋。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因此也有人把中秋節寫成「仲秋節」。

中秋節跟農曆八月息息相關,像「八月節」,八月裡的最大的節日可不就是中秋節?

唐朝中秋節還有個別稱叫「端正月」,韓愈 〈和崔舍人詠月〉:「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別名也不在少數,如「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既追且玩,還要拜,看來古人對月亮的崇拜還真是無以復加啊!

由於中秋節的月亮最大,古人也將這個日子稱為「月夕」。有意思的是,農曆二月十二稱「花朝節」,正與八月十五相對,古人以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兩個節日併稱「花朝月夕」。

中國人最重團圓,中秋這天月亮最圓,人們也都盡可能在這天趕回家,與家人團圓,因此民間也稱「團圓節」。

古代稱月亮為太陰,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中秋這天也就成了女人們的節日,故也稱「女兒節」;不過,三月三、端午節和乞巧節也被稱為女兒節。

明清兩朝,兔兒爺成為北京中秋應節的兒童玩具。清代詩人櫟翁曾寫〈兔兒節〉一詩:「團圓佳節慶家家,笑語中庭荐果瓜。藥竊羿妻偏稱寡,金塗狡兔竟呼爺。秋風月窟營天上,涼夜蟾光映水涯。慣與兒童為戲具,印泥糊紙又搏沙。」由題名可見,中秋在北京也稱「兔兒節」。

中秋節很早就走出國門,它在國外又有別名:朝鮮、韓國沿用中國舊稱「秋夕」之名,有時也稱「感恩節」,家家戶戶吃松餅;日本的中秋稱「十五夜」或「中秋名月」,不吃月餅,而吃月見團子;東南亞受中國影響很深,緬甸中秋稱「光明節」;寮國稱「月福節」;泰國稱「祈月節」;而越南中秋主角是兒童,更像兒童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