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資料,中秋節的名稱除被稱做「秋節」、「秋夕」外,還有許多別稱:
中秋,顧名思義自然是在秋天的中間。古人以農曆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分別名之為孟秋、仲秋、季秋。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因此也有人把中秋節寫成「仲秋節」。
中秋節跟農曆八月息息相關,像「八月節」,八月裡的最大的節日可不就是中秋節?
唐朝中秋節還有個別稱叫「端正月」,韓愈 〈和崔舍人詠月〉:「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別名也不在少數,如「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既追且玩,還要拜,看來古人對月亮的崇拜還真是無以復加啊!
由於中秋節的月亮最大,古人也將這個日子稱為「月夕」。有意思的是,農曆二月十二稱「花朝節」,正與八月十五相對,古人以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兩個節日併稱「花朝月夕」。
中國人最重團圓,中秋這天月亮最圓,人們也都盡可能在這天趕回家,與家人團圓,因此民間也稱「團圓節」。
古代稱月亮為太陰,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中秋這天也就成了女人們的節日,故也稱「女兒節」;不過,三月三、端午節和乞巧節也被稱為女兒節。
明清兩朝,兔兒爺成為北京中秋應節的兒童玩具。清代詩人櫟翁曾寫〈兔兒節〉一詩:「團圓佳節慶家家,笑語中庭荐果瓜。藥竊羿妻偏稱寡,金塗狡兔竟呼爺。秋風月窟營天上,涼夜蟾光映水涯。慣與兒童為戲具,印泥糊紙又搏沙。」由題名可見,中秋在北京也稱「兔兒節」。
中秋節很早就走出國門,它在國外又有別名:朝鮮、韓國沿用中國舊稱「秋夕」之名,有時也稱「感恩節」,家家戶戶吃松餅;日本的中秋稱「十五夜」或「中秋名月」,不吃月餅,而吃月見團子;東南亞受中國影響很深,緬甸中秋稱「光明節」;寮國稱「月福節」;泰國稱「祈月節」;而越南中秋主角是兒童,更像兒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