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攝影一世界 影像中的人生道理 ——專訪金鼎獎攝影獎得主胡毓豪

文/王叡嫻 圖/胡毓豪 |2013.09.09
6672觀看次
字級
圖/胡毓豪
攝影,是超越自己意志和想像而存在。曾榮獲行政院金鼎獎的攝影師胡毓豪認為:「心靈思考重於技巧,不懂得提升心靈,就算技巧高超,也只能算是精緻作品,而非靈魂之作。」圖/胡毓豪
攝影,是超越自己意志和想像而存在。曾榮獲行政院金鼎獎的攝影師胡毓豪認為:「心靈思考重於技巧,不懂得提升心靈,就算技巧高超,也只能算是精緻作品,而非靈魂之作。」圖/胡毓豪

文/王叡嫻 圖/胡毓豪

攝影,是超越自己意志和想像而存在。曾榮獲行政院金鼎獎的攝影師胡毓豪認為:「心靈思考重於技巧,不懂得提升心靈,就算技巧高超,也只能算是精緻作品,而非靈魂之作。」反映在生活上,人們汲汲營營尋求物質上的獲得,卻忘了欣賞生活本質的美,所以,胡毓豪喜歡用緩慢的人生步調,細細品味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挖掘別人看不到的寶藏。

「技巧是死的,感覺是活的,用死的生產活的,在數位時代人人可以拍照,尤其是在智慧手機誕生之後。」胡毓豪認為,技巧、設備都是其次,重點應該放在思考、觀察,講究心法。心法是感知的特殊能力,雖是活靈活現的無形之物,卻決定影像的死活。

與從事服裝設計業的太太,雖然在不同領域,但都有追求美感的渴望,因此,常互相分享彼此的作品,就像人生的知音一般。而教導孩子,胡毓豪秉持著與對攝影同樣的觀點:講究心法,重視孩子品格的修養、思考能力的訓練,及自由開放的態度,讓孩子培養自己的興趣,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不會設限太多。

攝影對胡毓豪來說,就像是佛教中的禪修。他表示,禪修有止觀法門,移植到攝影也很實用,止是專注於一,觀是深入看。只要能深入看,就可發覺可觀之處,看照片,若能深入,就可找到樂趣,甚至了解作者意圖。

胡毓豪的生活態度也與現代講求快速的社會型態很不一樣,像許多人喜歡坐高鐵,認為「時間就是金錢」,而他則選擇別人眼中最笨的方式,搭火車慢慢遊賞。他說,拍照需要思考,慢才能思,心思密實就有定見,不會人云亦云,心靜能映景,水波不興就如明鏡,放緩自己的腳步,正是拍照的第一種情。

他進一步表示,現代人整日索求物欲的增加,不管是財富、待遇,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認為如此才算是擁有,卻忽視內心涵養的提升,「匆忙是現代人的習慣。」他說。都市化愈深,人走路的速度就愈快,分秒必爭,稱之為效率,卻是戕害人性,視人為物。

其實,人生道理也可以反映在攝影上。胡毓豪認為,構圖不能什麼都想抓,不然就會使得畫面凌亂不堪,應該要簡潔,經過簡化之後,就能突出重點,且有很深的意涵與美感存在裡頭,讓人第一眼看見時便能感動;又如品茶一般,第一口味道濃醇,隨著時間慢慢地才發現那餘味兒佇在喉頭,靜謐地散發著茶香,像人生,年輕時氣盛,年紀漸長,人生智慧才慢慢地顯露出來。

他也認為:攝影像戲劇,有起承轉合,畫面中肯定要有位主角,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若少了這要點,就傳達不出攝影師想詮釋的意象,又怎樣攫住別人飄忽的目光呢?最好是有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剎然驚豔,使人印象深刻。其次,配角可以多,但不能雜,畫面裡分配好各自賓主的位置,不能紊亂,要相輔相乘,由上到下條理分明。

「要拍出能感動人心的照片,必先要能感動自己。」胡毓豪說:「攝影不是捕捉影像,是透過影像給予美與感動的震撼。現在人手皆是一台相機,卻很少人能了解攝影是手心的契合。手,用來操作相機;心,用來了解拍攝對象。」技術是攝影的根,少了根,枝葉就難以茂盛;而意念,決定了拍照的方向,沒有了心就說不出故事來。

最後,胡毓豪笑道:「攝影真奇怪,未學之前,大家認為拍照很容易;學了之後,又說攝影很難。到底,它是難?是易?給自己一個好答案吧!」



(圖片摘自時報文化《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胡毓豪攝影心法》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