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攝影一世界 影像中的人生道理 ——專訪金鼎獎攝影獎得主胡毓豪 文/王叡嫻 圖/胡毓豪 |2013.09.09 語音朗讀 667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胡毓豪攝影,是超越自己意志和想像而存在。曾榮獲行政院金鼎獎的攝影師胡毓豪認為:「心靈思考重於技巧,不懂得提升心靈,就算技巧高超,也只能算是精緻作品,而非靈魂之作。」圖/胡毓豪攝影,是超越自己意志和想像而存在。曾榮獲行政院金鼎獎的攝影師胡毓豪認為:「心靈思考重於技巧,不懂得提升心靈,就算技巧高超,也只能算是精緻作品,而非靈魂之作。」圖/胡毓豪 文/王叡嫻 圖/胡毓豪 攝影,是超越自己意志和想像而存在。曾榮獲行政院金鼎獎的攝影師胡毓豪認為:「心靈思考重於技巧,不懂得提升心靈,就算技巧高超,也只能算是精緻作品,而非靈魂之作。」反映在生活上,人們汲汲營營尋求物質上的獲得,卻忘了欣賞生活本質的美,所以,胡毓豪喜歡用緩慢的人生步調,細細品味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挖掘別人看不到的寶藏。 「技巧是死的,感覺是活的,用死的生產活的,在數位時代人人可以拍照,尤其是在智慧手機誕生之後。」胡毓豪認為,技巧、設備都是其次,重點應該放在思考、觀察,講究心法。心法是感知的特殊能力,雖是活靈活現的無形之物,卻決定影像的死活。 與從事服裝設計業的太太,雖然在不同領域,但都有追求美感的渴望,因此,常互相分享彼此的作品,就像人生的知音一般。而教導孩子,胡毓豪秉持著與對攝影同樣的觀點:講究心法,重視孩子品格的修養、思考能力的訓練,及自由開放的態度,讓孩子培養自己的興趣,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不會設限太多。 攝影對胡毓豪來說,就像是佛教中的禪修。他表示,禪修有止觀法門,移植到攝影也很實用,止是專注於一,觀是深入看。只要能深入看,就可發覺可觀之處,看照片,若能深入,就可找到樂趣,甚至了解作者意圖。 胡毓豪的生活態度也與現代講求快速的社會型態很不一樣,像許多人喜歡坐高鐵,認為「時間就是金錢」,而他則選擇別人眼中最笨的方式,搭火車慢慢遊賞。他說,拍照需要思考,慢才能思,心思密實就有定見,不會人云亦云,心靜能映景,水波不興就如明鏡,放緩自己的腳步,正是拍照的第一種情。 他進一步表示,現代人整日索求物欲的增加,不管是財富、待遇,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認為如此才算是擁有,卻忽視內心涵養的提升,「匆忙是現代人的習慣。」他說。都市化愈深,人走路的速度就愈快,分秒必爭,稱之為效率,卻是戕害人性,視人為物。 其實,人生道理也可以反映在攝影上。胡毓豪認為,構圖不能什麼都想抓,不然就會使得畫面凌亂不堪,應該要簡潔,經過簡化之後,就能突出重點,且有很深的意涵與美感存在裡頭,讓人第一眼看見時便能感動;又如品茶一般,第一口味道濃醇,隨著時間慢慢地才發現那餘味兒佇在喉頭,靜謐地散發著茶香,像人生,年輕時氣盛,年紀漸長,人生智慧才慢慢地顯露出來。 他也認為:攝影像戲劇,有起承轉合,畫面中肯定要有位主角,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若少了這要點,就傳達不出攝影師想詮釋的意象,又怎樣攫住別人飄忽的目光呢?最好是有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剎然驚豔,使人印象深刻。其次,配角可以多,但不能雜,畫面裡分配好各自賓主的位置,不能紊亂,要相輔相乘,由上到下條理分明。 「要拍出能感動人心的照片,必先要能感動自己。」胡毓豪說:「攝影不是捕捉影像,是透過影像給予美與感動的震撼。現在人手皆是一台相機,卻很少人能了解攝影是手心的契合。手,用來操作相機;心,用來了解拍攝對象。」技術是攝影的根,少了根,枝葉就難以茂盛;而意念,決定了拍照的方向,沒有了心就說不出故事來。 最後,胡毓豪笑道:「攝影真奇怪,未學之前,大家認為拍照很容易;學了之後,又說攝影很難。到底,它是難?是易?給自己一個好答案吧!」 (圖片摘自時報文化《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胡毓豪攝影心法》一書) 前一篇文章 阿芬家事愛地球-- 奶粉罐,收拾玩具車的好幫手 下一篇文章 婚姻故事-- 遲來的幸福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8【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9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10亞洲佛青首爾聯誼 傳承人間佛教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生活快門】遇見水風鈴【美好體驗】小蛋糕大驚喜【情緒漩渦】放自己一馬【生活快門】 誰最帥?【遺憾的事】 遲到的遠行【生活快門】孤獨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