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月某日,一美術館舉辦了「達‧芬奇畫展」,吸引許多人去參觀。最受矚目的當然是那幅最著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了。
展間,一個小女孩稚氣地問:「爸爸!蒙娜麗莎為什麼微笑啊?」
孩子的父親被問得有些猝不及防,表情尷尬正不知如何回答;剛好旁邊一位男士搭腔了:「小妹妹,叔叔是研究美術的,讓叔叔來給你解答。從美學上講,因為作者要在一個非常具體的人物身上,創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圖要使一閃即逝的面部表情,成為一種喜悅的永恆象徵。換句話說,這種永恆微笑是理想化的,並不存在的。」
一位老先生顯然對男士的回答不能認同:「小伙子,別誤人子弟啦!什麼理想化、不存在?蒙娜麗莎這不就在我們面前嗎?要我說啊,還得從大歷史角度來分析,達‧芬奇和他的女主角身處文藝復興時代,對明天充滿了希望,這顯示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真實寫照。」
一位女士說話了:「老先生,您這不也在誤人子弟?什麼希望、寫照?陳腔濫調!從我們醫生的角度看,蒙娜麗莎很可能是懷孕了,從她豐滿的體形就可看出,她正孕育著一個生命。她微笑,是因為她感到幸福。」
留長髮的藝術家也加入了:「都不對!你們有沒有注意到蒙娜麗莎和達‧芬奇有點相像?這眼角、唇紋、額頭、臉型,如果加上一付大鬍子,活脫脫就是達‧芬奇嘛!我琢磨老達有易妝癖,幾百年來他一直在逗大家玩呢!」
大家吵嚷得不亦樂乎,誰都沒發現挑起爭論的小女孩一家人早走了。
夜深了,美術館裡重歸寂靜。〈最後的晚餐〉好奇地問〈蒙娜麗莎的微笑〉:「白天那些人的爭論你聽到沒?你怎麼看?」〈蒙娜麗莎的微笑〉苦著臉說:「我怎知道我為什麼微笑啊?來問問達‧芬奇吧!」於是它們一起問〈達‧芬奇自畫像〉。
〈達‧芬奇自畫像〉笑著說:「我也不知道啊!不過,今天我卻明白了一件事。」兩張畫異口同聲問:「什麼事情啊?」〈達‧芬奇自畫像〉一字一頓地說:「這世界上,自以為是的人可真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