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攝影」是深奧學問,台灣很難以單一攝影作品打入文化創意產業。明室意念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敏佳表示,想發展攝影事業的人,除專業外,也要培養其他興趣,才可從攝影跨足文創產業。
人生偏好「簡單」的陳敏佳,不接拍和時尚、服裝、精品、婚紗等等相關的case,在業界發展自己的獨特性。陳敏佳說,他喜歡找和自己理念相同的伙伴合作,像標榜「簡單」的「無印良品」,陳敏佳多年來都參與他們的服裝、產品拍攝。
三十二歲成立明室意念有限公司,陳敏佳不做純商業拍攝工作,「這樣選擇和事情對錯並沒有一定關係,只是我選擇對社會、工作本身有意義的事。」他舉例說,多年前曾和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合作,「拍攝建築事務所在宜蘭所做的『公共環境』」。當時建築事務所在宜蘭接下「宜蘭社會福利館」的整修案,整理社會福利館周邊環境,舊社區改造、周邊道路修砌、打造河濱公園等,串起環境與在地人的生活。
「在這個由建築事務所改造的環境中,我拍攝民眾生活型態,像是騎腳踏車、看夕陽、親子在草地玩樂等。」一幅中午時分戴斗笠的老人,放下工作納涼的照片,說明了陳敏佳對「攝影」工作獨特的觀點和他的人生哲學。
陳敏佳從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中,拍出成就與興趣,「攝影就像是通行證,可以和自己有興趣的專業領域的人做朋友,縱使我不懂建築、表演藝術、工業設計、人物報導,都因為攝影,而能接觸不同專業的人和事。」
透過攝影 了解世間事
「攝影是觀察人生最好的方式」,曾從事過媒體工作的陳敏佳,為了拍新聞照片,往往一天內就要轉換四、五個拍攝場地,上午跟拍時任法務部長的馬英九,下午進入山中拍其他新聞。他說,新聞攝影幫助他了解世間事,像生老病死、富貴貧賤的無常,一般人可能要花一生才能體認的,他在二十多歲時,就都體悟過了,也比一般人更早拋棄包袱,更理解「對人生少有期待,事事難料,只有把握當下,做自己快樂事,及自己想要的選擇。」
今年陳敏佳出版攝影集《屋頂上》,共拍了三十六位不同行業的人物照片,地點就在自家或工作場所的屋頂上。陳敏佳說,這些人物有困頓的電影導演、努力自學的食堂老闆等,都是一路在夢想之路上堅持的人。有人已成名,如導演林育賢、出版人詹偉雄、建築師黃聲遠等。
陳敏佳指出,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房子的屋頂有「合法的違章建築」,以前頂樓的住戶喜歡加蓋,老大樓、公寓的頂樓加蓋也成了另類的「台灣特色」。
他把那些「有夢想」的朋友放在「被遺忘的角落」,象徵被主流社會忽略的人格特質,也直視我們所處的真實環境。站在屋頂上,才會得到更廣闊的視野。同時附上陳敏佳為他們寫下人物故事,簡短、樸拙卻真摯。
談到未來,曾為公共電視拍攝「人生劇場」、也拍過張大春監製的劇情長片《小站》,陳敏佳想朝向電影產業發展,以專案形式掌握大製作,將是他鏡頭看人生的另一起步。
小檔案
陳敏佳
一九七三年生於台北,文化大學廣告學系畢業,現為明室意念有限公司負責人、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兼任講師。過去十年主要拍攝雜誌與廣告,例如《誠品好讀》、《Shopping Design》、《數位時代》、無印良品、學學文創的廣告等;近幾年專注執行黃聲遠建築師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作品集。二○一二年拍攝張大春監製的劇情長片《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