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民生報》停刊的消息,固是一陣愕然,但看到今天經濟的不景氣,新聞媒體的噬血、煽色腥充斥和惡質競爭,加上網路的興起,及所謂的「小報正義」文化推波助瀾衝擊,終導致一家正派經營的報紙,難以為繼而結束,誠令識者扼腕嘆息。
由於筆者曾是聯合報系的一份子,而在民國六十年代民生報創辦之前,還曾陪同創辦人王惕吾先生與當時農復會的負責人到各地走透透,以了解市場需求,惕老原先有辦「農業」報紙想法,後來想到食衣住行和育樂的層面,認為台灣經濟振興起飛,亦須落實「民生主義」的理念,於是《民生報》應運而生,果不其然,一砲打響,受到歡迎。
然時空轉移,報禁解除後百花齊放,報業競爭劇烈,經營利潤漸趨薄弱,加以民國八十九年前後政治、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有政黨輪替及經濟停滯現象,及至有線電視開放、電腦普及和網路興起,閱報人口下降,此時又逢來自香港的報團辦報,以低價位競爭方式,用大篇幅彩色圖文並茂型態編寫,採「小報正義」模式挖人隱私,部分媒體東施效顰,充斥煽色腥、噬血的內容報導,使風氣丕變。各種不利營運因素遽增,讓正派經營的報紙日趨困難,遂漸產生「骨牌效應」,報紙一家一家停刊,《民生報》應是受害者之一,令人無奈。
在時勢和環境均不利台灣報業發展下,唯有與時俱進,結合多元經營模式,像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結合網路、企業行銷活動、策略聯盟等途徑力挽狂瀾,如今仍能保持正派作風,屹立不搖,堪為借鏡。
套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不是開始的結束,而是結束的開始。」因此民生報停刊的遺憾,應是報業兼顧專業和多元、全方位經營的開始,願共勉之。
呂一銘(台北市/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