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華牧師以親身經歷帶領青少年返回正途。圖/夢想之家青年中心提供
廖文華牧師(左二)把青少年都當做自己的兒女,相處零距離。圖/夢想之家青年中心提供
【記者王叡嫻專題報導】創辦「夢想之家青年中心」的廖文華牧師,是三百多位青少年心中的大家長,他曾遭遇家庭暴力、學校霸凌,也曾有段翹家鬧事的荒唐歲月,直到上教會後,人生出現轉變。他立志奉獻社會,為了圓夢,放下法學院改讀神學院,更在西門町打造夜店風的「夢想之家」,輔導徬徨的青少年尋找人生目標。
走出家暴陰影
廖文華出身在要求嚴格的家庭,父親的教養方式是「處罰代替愛」,他的心靈從小就受到傷害,慢慢封閉自我。廖文華說:「那時候的我,幾乎已經放棄自己」,不僅在學校成績一落千丈,還到處跟別人打架,欺負弱小同學,有時候放學不想太早回家面對父親,就會流連在電動遊戲場所。
直到國三那年,有個與他很要好的朋友看不下去,於是帶他到教會,當大家在唱詩歌時,廖文華雖然不懂該怎麼唱,卻被充滿愛的氛圍所感動,他突然發現這個世界充滿愛,而且每個人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他人而活。那次的經驗,讓他的人生起了很大的化學變化,他找到自我生命的價值,於是發憤念書,竟然跌破大家的眼鏡,高中考上前三志願。
打造夢想的家
廖文華想為社會伸張正義,選擇就讀法律系,在攻讀碩士學位時,他發現,對誤入歧途的青年來說,法律是末端的解決方式,想改變他們的生命,就必須從前端,用教育的方式來防患未然。於是廖文華放下將到手的律師袍,改讀神學院,畢業後進入教會當牧師。
廖文華所屬教會位於大安區,那裡的生活環境優渥,他發現與他的初衷相左,於是他向上帝禱告,上帝指引他:「如果要釣魚,就應該要去魚多的地方!」後來他發現,流連西門町的孩子,教育與物資相當匱乏,也沒有追求夢想的勇氣和信心,他決定「我要給他們一個夢想的家」。
廖文華二○○六年創立「夢想之家青年中心」,他找了幾位教會的大學生,在捷運站門口彈吉他、發傳單,想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可是成果卻不盡理想,直到一位學街舞的教會高中生,提出教青少年跳街舞的構想,才開始吸引十幾名學生報名參加。
傳愛至全世界
「我不希望孩子們來這裡學習,有悲情的感覺」,廖文華打破傳統,不僅把這座夢想之家打造成「夜店風」,走年輕化路線,還開設音樂、舞蹈、戲劇、數位媒體等各類才藝課程,針對清寒學生也提供免費課輔班,改善當地青年因貧窮造成的惡性循環。報名這些課程的唯一條件,就是每周必須參加一小時的品格教育訓練,透過義工的教導陪伴,孩子們的行為問題也獲得改善。
懷抱著熱血與理想,廖文華希望能把愛擴散到更多、更深的角落,而不只侷限於台北地區。目前「夢想之家」已在全台灣設立八個據點,藉著到偏鄉服務,將教育推廣至全世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他說:「每一位青少年都像他的孩子一樣,看著他們改變、進步,自己也感到滿心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