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一位智閑禪師,整天在藏經閣遍讀經典,能聞一知十,聞十知百。自從師父百丈禪師圓寂後,智閑就跟隨大師兄溈山靈祐禪師學禪。有一天溈山測試他:「何者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智閑一時茫然,翻遍所有經籍都找不到答案,於是深深嘆息:「說食不能當飽,畫餅豈可充飢?」後來他放下所有的文字,到田裡耕種、除草。有一天,忽然鋤頭碰到地面,鏗然一聲,清脆的響聲讓他豁然大悟。
佛門中除了講解門,更強調行門實踐的功課,做為身心徹底領略的開端。所以祖師大德多有從大寮、典座、耕種中開悟者,如:雪峰禪師擔任飯頭,雲門禪師擔米,丹霞禪師除草,而百丈懷海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到了九十多歲高齡,還堅持親自下田工作。
星雲大師過去在叢林參學十年,連著六年行堂;到台灣弘法的初期,每天為掛單的寺院打六百桶水,勤奮努力的工作。現在,佛光山的建設愈漸擴大,愈來愈多的義工加入各種佛教的事業活動,大師則告訴弟子,要做義工的義工。可以說,大師一生的修持,以及對於人間佛教的實踐,都是從發心「給」人,服務奉獻的歡喜中建立起來的。
暑假期間,佛光山舉辦三期共六千人的兒童夏令營、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近千人的短期出家,甚至上千人的國際生命禪學營,背後是上百位義工護持成就。這些義工中,不乏在公司擔任經理、董事長者,有人問他們,為何願意放下工作,到山上默默付出,甚至掃淨房、開車接送都沒有怨言?他們只是笑著:「沒什麼,謝謝大眾給我服務的機會,讓我的生命昇華。」
七月份,佛光山在歐洲的總部法華禪寺開光落成,持續兩周的系列活動,也有從各國篩選組成的國際義工參與。想起佛學院學生早晚課誦的大悲殿中,站立著一尊六丈的觀世音菩薩。菩薩聽聞世間苦難的音聲,便化身千手千眼,祂也是苦海眾生的「義工」,為廣大有情布施歡喜。
大師告訴學生:「想要千人頭上坐,先在萬人腳下行;唯有先作眾生的馬牛,才能成為最佳的龍象。」所以,佛學院的院訓訂為「悲、智、願、行」,期勉學佛行者要效法四大菩薩,在悲智雙運中,實踐菩薩精神,發心為成就大眾的人間佛教而努力,才能昇華自我。
歡迎更多有志青年,共同到佛學院學習,認識生命,成為大眾的「義工」,做一個現世活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