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建勝
金城武為航空公司拍攝的廣告透過網路YOUTUBE、電視廣告、紐約時代廣場電視牆等,讓大家看到旅行的美好。影視明星像魔術師,一舉一動能瞬間令人綻放微笑,這就是巨星魅力。金城武可能不知道的是,他是某人命運的轉舵手。
當年,金城武在台灣北部社區拍攝《向左走向右走》時,有一位粉絲天天躲在一旁,只希望能透過任何拍片空檔縫隙看到他,看著看著,連劇組工作人員都認識她了,甚至讓她成為這部電影某畫面的臨時演員,她也終於一償夙願見到金城武。會日語的她更進一步成了中日劇組的翻譯橋梁,漸漸地,她放棄了原本小提琴教師的正職,成了好幾位旅日演員的經紀人。
我有個年輕朋友,曾經著迷日本團體「近畿小子」,如今身陷韓國團體「神話」,工作收入大概有一半貢獻在赴日或韓參加演唱會、買周邊商品、包車到機場接送機等等,問她:「難道不會覺得太瘋狂?」她認為,追星的過程如注入一劑強而有效的「特效藥」,唯有這分著迷,能驅動自己活得更有意義,也因這分動力,她比影視記者了解日韓影視生態,她的日語、韓語學得呱呱叫,這些語言專長讓她成為老闆的左右手。
最近我讀到一篇流傳於中國網路的文章,提到綜藝節目主持人歐弟的成長生涯,歐弟在綜藝圈以模仿著稱,在台灣演藝圈載浮載沉後,在中國娛樂節目走紅。一路走來,他從一個得不到親情,還把人生一筆一畫刻進父親債務中的孩子,到拚命工作還清債務,卻始終沒再見過父親,他始終牢記高中老師對他說:「你要相信人性最善良的那一面,以後不管走到哪裡,你都要保持赤子之心,一直到老。」中國網友稱,如能找到一個像歐弟這樣的男友多幸福啊!
想想以上案例,他們的追星過程,父母阻撓或朋友訕笑是不可免的吧 但我願相信,是草還是寶,存乎一心。我常在日韓演唱會中,看見年輕孩子在奧援手板上展現創意,一群陌生人合組的後援會,要如何在場子中動員,他們花費了多少心力?這等組織長才與動員能力,我都認為應該寫在求職應徵信上,令職場老闆們刮目相看。
這一片追星追出來的「天」,是許多在正常軌道生活者無法想像的,七十歲師奶們看完《冬季戀歌》開始追逐韓星裴勇俊後,應該稍稍懂了「追星」這回事;而此刻頂著溽暑,在台東池上天堂大道,追著金城武腳步的人啊!不也是另類的追星嗎?
坦然面對自己,當一名小提琴教師或走入演藝圈,都只是人生眾多選擇之一,唯有堅定相信:某些人眼中的草,終究會長成另一些人手中的寶。
(本專欄隔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