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亭閣式塔:中國南北朝至唐朝期間最常見的塔形式之一,其特點是單層,塔頂多有窣堵波式的塔剎,是結合印度窣堵波及中國傳統建築亭閣樣式之建築形制。韓國、日本佛塔亦受其影響。
神通寺四門塔,即屬於亭閣式塔,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神通寺,為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單層塔及最早的石塔。始建於隋大業七年(六一一)。因四面各闢一圓形拱門,宋代(九六○~一二七九)以後,稱為四門塔。
一九四九年後多次維修,一九七二年加固大修時,發現塔頂內拱板上刻有「大業七年造」字樣。一九六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為方形單層亭閣式石塔,高約一五‧○四公尺,邊長七‧四公尺。塔身以大塊青石條砌成,塔壁簡素無飾,檐部疊澀挑出五層,有內凹輪廓,檐端平直;塔頂用石板反疊澀收縮,成四角攢尖頂;頂上剎座四角立石雕山花蕉葉形,正中立五層相輪,形如圓筒,最上飾寶珠。
塔內中心為石砌方形塔心柱,柱四面各有圓雕結跏趺坐佛像一尊及侍像二尊;佛座上有東魏武定二年(五四四)楊顯叔造像記字樣,已毀,現存是據原拓本重刻。
全塔除塔剎部分帶有裝飾外,均為光素石塊構成,反映早期佛塔的特色。
單層塔在北朝(三八六~五八一)石窟雕刻和壁畫中所見甚多,此塔與之相似。以後所存之單層塔大多是僧侶的墓塔。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由星雲大師總監修,佛光山宗委會策畫,分類彙編各門類藝術及藝術家,按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和佛教美術人物,總成八大類計二十卷冊。助印服務電話:07-6561921轉
1441~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