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到我們的 洛陽瘋民間博物館 |2013.07.06 語音朗讀 12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遊客在洛陽唐三彩陶藝博物館展廳內參觀。圖/新華社 籌建唱機唱片博物館的洛陽市民張建洛,在修理他收藏的老式留聲機。圖/新華社 民間古瓷收藏家、同時也是敦本博物館長胡平(上圖)收藏的國寶級古瓷「明洪武釉里紅龍紋大缸」首次亮相(下圖),當天還首發專屬古陶瓷收藏家郵票、明信片、電話卡、紀念珍藏冊,文創商品引人注目。圖/新華社 民間古瓷收藏家、同時也是敦本博物館長胡平(上圖)收藏的國寶級古瓷「明洪武釉里紅龍紋大缸」首次亮相(下圖),當天還首發專屬古陶瓷收藏家郵票、明信片、電話卡、紀念珍藏冊,文創商品引人注目。圖/新華社 二○一二年在洛陽牡丹瓷博物館展出的牡丹瓷精品。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博物館的緣起原本即是從個人蒐藏走向對公眾展示,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王室貴族在王宮內展示收藏珍品,依據個人喜好,決定誰具有參觀資格。隨著自由開放、民智大開,逐漸有了「分享」概念,而各種蒐藏品其實飽含文化價值。 在台灣,基於保存台灣重要的歷史軌跡,民間博物館百花齊放,多采多姿,像是九份風箏博物館、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楊英風美術館、李梅樹紀念館、長榮海事博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都是民眾知性學習、寓教於樂的休閒場所。 在大陸,素有「千年帝都」之稱的河南省洛陽市,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富裕後,許多古物蒐藏家也捐獻所愛開設博物館,讓古老文物從「我的」變成「我們的」。據新華社報導,光是洛陽市就有十四家民營博物館通過文物部門審批,還有七家等待審批。 河南省位於黃河中下游以南,自古即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據統計,全省的收藏愛好者已達上百萬人規模,等於中國民間收藏者,十個當中就有一個來自河南。省收藏協會副會長劉太印就曾說,河南省的民間博物館雖起步晚,但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有的博物館還享譽全國,像是李廣嶺的奇石博物館、陳景順的瓷片博物館。 文物填補歷史空隙 尤其和西安、北京並稱三大古玩市場的古都洛陽,文化底蘊厚,地下和民間文物相當豐富,當民間收藏家的收藏到達一定規模後,就開始創辦私人博物館,包括三彩藝術、金銀器、飲食文化、書法藝術、民俗文化在內,藏品的豐富性彌補了國營博物館的不足。 像是洛陽碑志拓片博物館的劉建軍,收藏歷朝歷代碑志拓片,合計約有四百萬字,他的收藏品受到書法、收藏愛好者和歷史研究者的關注;愛心書法藝術博物館的劉毓國,則收藏了一千三百多幅全國當代知名書法家的作品。 圍棋收藏愛好者王潼玲,二十多年來收藏了近百種棋子,大小型號有十多種,有石頭、玉、瑪瑙、貝殼、陶瓷等多種材質,最大的棋子直徑二點五公分,最小的只有零點六公分。過去她將收藏的圍棋放在保險櫃中,閒暇時拿出來玩賞,二○一一年她想到如果建一個圍棋博物館,「自己的收藏也就更有意義了」,如今她創建的「洛陽圍棋博物館」成了大陸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圍棋文化博物館。 此外,還有唐三彩陶藝博物館是目前大陸唯一一家以唐三彩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彙聚了唐代時期各種經典造型的唐三彩。 特色亮點營運關鍵 事實上,洛陽瘋民間博物館已有好多年,《鄭州日報》就曾針對這樣的一窩蜂現象做深入報導,發現國營博物館普遍存在運作經費匱乏的問題,更遑論私人博物館,而且除了資金,還有人才缺乏的問題,無論宣傳、管理、技術上都無法有專業表現,開辦後常常無以為繼,很難發揮博物館的教育、研究功能。 一位不願具名的民間博物館館主向記者抱怨,有些頗具規模的私人博物館最後都是被資金拖垮的。「當初覺得開館後收點門票錢至少可以保本,還能微薄營利,沒想到除了旅遊季節有些遊客來看看,平時很少有人來參觀,賣門票的錢連水電費都不夠!」 報導中說,博物館須經過審批才能開館,每年的開放時間不能低於二百天,但許多民間博物館至今都沒有合法身分,只能勉強支撐,大多數時間只有館主和家人兼顧照看,平時都是鎖上門,想參觀的人必須先預約時間才會開門。「民間的博物館缺乏國家的資金支援,運轉比較困難,收藏的文物只能用來自娛自樂。」鶴壁一家古典藝術博物館的館主也很無奈。 雖說有政府或企業的資金挹注較能保障民間博物館的運作,但洛陽龍門博物館的創建人王迪並不看好民間博物館靠企業發展,因為企業提供的資金支援能否長久也很難說。王迪本身就是一家企業的董事長,他向《鄭州日報》記者透露,創建龍門博物館的錢是個天文數字,僅修建博物館新樓就投入了人民幣二千多萬元。他認為,民間博物館要能永續發展,除政府的扶助外,走專業化是關鍵。找出特色和亮點,打出品牌,才能增加吸引力,獲得大眾的青睞。他所經營的龍門博物館以收集龍門文物為主題,據陸媒報導,該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聯合舉辦活動,都有不錯的成果。 前一篇文章 敦本博物館 填補歷史空白 下一篇文章 探訪母親的娘家 自己創造中華文化記憶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3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4中職明星賽 挑戰8萬觀眾紀錄2025.07.1805人間社新聞研習營 傳遞真善美2025.07.1606環保音樂劇在河邊 光明大學攜手社區演出2025.07.1607南非德本協會捐輪椅 點亮受贈者人生2025.07.1508【人間行腳】馬蹄踏過2025.07.1609【臆想截圖】夏天的氣味是白色的2025.07.1510萬年寺播撒善根 祝福佛光寶寶2025.07.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數位服務 從痛點入手建設【大陸產業發展】北京 力爭數位標竿城科技讓文物 讀得懂、帶得走【文創之旅】千年古建尋訪樂將善待自己寫在企業規章裡【大陸產業發展】清美豆腐也能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