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產了九百多天的公共電視第五屆董事會終於在日前誕生。透過此事件,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公視的價值與制度設計的問題。
公視支持者在推動相關理念的時候,大多主張公共電視具有經濟與政治上的獨立性,因此可以作為「公共領域」。進一步而言,所謂「經濟獨立性」是指公視能夠獲得獨立預算,因此較能排除收視率的壓力,這種論點是較沒有爭議的。然而,公視制度是否較能免除來自政治的壓力?可以從公視董事的產生方式可一窺究竟。
我國公視董事人選大致是由行政部門提名,再由國會推舉的審查委員會以四分之三以上同意。然而,這套設計除了有實務運作的困難,例如少數審查委員就能讓特定董事無法當選。
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社會大眾會認同通過此流程的董事人選就足以代表「公共」嗎?或者說許多民眾對公視的認知都停留在公視是「國家」或「政府」電視,因此這次公視董事人選的延宕,會是國會藍綠惡鬥的變型或延伸嗎?
倘若如此,相關論者是否也有責任向大眾說明,公視在制度設計上是如何確保自身的「政治獨立性」,值得被珍視?
其次,如果我們向國外借鏡來解決公視董事延任問題。舉例來說,英國BBC董事大致是由英國文化體育部開出職缺之後,並且成立面試小組審核。通過審核的人選必須經過文化體育部長的認可,再請首相決議。
以日本NHK來說,董事是由總務省提名,再經由國會同意。由於日本是採內閣制,上述董事名單大多會全數通過。倘若國外著名公視的董事產生過程中,在野黨似乎沒有太大影響力,該國民眾信任公視擁有「政治獨立性」的理由為何?似乎值得進一步思考。
丘忠融(台北市
/傳播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