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人物誌 上

文/樸月 |2013.06.26
1977觀看次
字級
《文訊》第一期封面 圖/文訊雜誌社提供
《文訊》第七、八期合刊封面 圖/文訊雜誌社提供
二○○七年十月重陽聯誼活動,作家合影。前排左起:鮑曉暉、匡若霞、芯心、畢璞、童真,後排左起:樸月、封德屏、項紀台。圖/文訊雜誌社提供
楚戈追思紀念會,二○一一年四月九日。圖/文訊雜誌社提供

編按:長期致力於文學史料與專題報導的文訊雜誌社今年三十周年,除了歷史性的回顧之外,在此時此刻,計畫籌辦文藝資料中心,推展未來的文學工作。今明兩天,副刊選刊樸月執筆文章與李宗慈所寫〈林綠以李錫奇版畫見證友誼〉,呈現人和物在《文訊》、在文學歷史之間的相會。

《文訊》堂堂進入三十年了!要不是封德屏來信約稿,我還真沒想到歲月飛逝得如此快速!《文訊》早期曾為前輩作家設「文宿專訪」單元,而且,早期《文訊》的封面,就是當期「文宿」的照片。我記得創刊的第一期,同時刊出的是兩位年高德劭的前輩作家:外省籍的蘇雪林,本省籍的王詩琅。然後的每一期,也都是本省作家與外省作家交替出線,以示平衡公允。

我們無法否認,在這之前,本省籍作家似乎是處於文壇「主流」之外的「弱勢」,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孫起明以一個國民黨的「黨工」,擔任當時由「文工會」發行的雜誌總編輯,卻能跳脫「為黨喉舌」的立場,正視過去族群間存在的不公平現象,煞費苦心的彌合雙方的心結,可說是不但具備了恢宏的器識,也具備了「擔道義」的「鐵肩」。由他開端,後來的李瑞騰,現在的封德屏,蕭規曹隨,使「平衡」成為《文訊》標竿。因此,雖然在政治上不斷有野心人士無所不用其極的煽動、分化,製造族群對立,但在文藝圈裡,省籍始終不是嚴重的問題;試看每年的「重陽宴」,本省、外省老作家們歡聚一堂,和樂融融,哪看到什麼劍拔弩張的族群對立問題?

我第一次為《文訊》寫的「文宿專訪」〈大漢天聲振國魂──韋瀚章先生〉,發表於民一九八四年二月出刊,《文訊》第七、八期合刊的《抗戰文學口述歷史專輯》。這一專輯,由經歷抗戰的前輩們,回憶抗戰時期的文化活動,陣容空前盛大,幾乎網羅了當代文化界重量級人物,全書更厚達五三六頁!

當我跟封德屏說起這段往事,她驚呼了一聲說:「那時我還沒進《文訊》呢!」

是呀!當時的社長是張法鶴,總編輯是孫起明,資深編輯是黃小石,執行主編是李宗慈……豈止是她?連李瑞騰都還沒出現在《文訊》編輯群名單上!

當時,由我寫這雙期合刊的「文宿專訪」,實在是出於偶然的機緣巧合。前一年六月,「國家文藝獎」設立「特別貢獻獎」。第一次頒贈的對象,是旅居香港,被音樂界稱為「松竹梅三老」的韋瀚章、黃友棣、林聲翕三位長輩。我因著先義父李抱忱先生的淵源而與他們相識。也因此,他們對我這「故人誼女」,視如子侄般的關愛提攜。在那之前,我們只書信往來,並沒見過面。他們來台,才住進「青年會」,就給我打了電話,要我前去會面。不但邀我參加頒獎典禮,而且在台期間,進進出出常帶著我同行,到處介紹「李抱忱的義女,我們的侄女」;後來我與音樂界結緣,寫歌詞、歌劇由此開端。

黃友棣伯伯悄悄對我說:「趁著這難得的機會,你好好的訪問韋伯伯;他可是中國『近代音樂史』的見證人!」又笑道:「我跟你說,你這個身分最好!有些事,朋友不能說;有些事,學生不能問。你是小侄女,什麼都能說、能問!」

我做了訪談,也做了筆記。但只是因為聽他談當年在上海音專與黃自相識,開始以創作「歌詞」為志業的故事,覺得很感動,順手筆記而已,並沒有認真的去整理成篇。

不意,隔年年初,孫起明打電話來,問我能不能為《文訊》寫「文宿專訪」?他指定要我寫的人物,就是韋瀚章伯伯。他說,二月將出刊的《文訊》主題是「抗戰時期的文化活動」,韋伯伯是創作「抗戰歌曲」的重要人物,而且他們邀請做「口述歷史」的作家群中,正少音樂這一塊!他非常豪氣的說:「樸月!你放手寫!你就算寫了兩萬字,我都能要!」

後來我才聽說,就因為這一專輯的「陣容」太堅強,一串名單排下來,哪一位是「等閒之輩」?作為《文訊》重點和封面的「文宿專訪」可就擺不平了;這些人物個個都自認在抗戰期間厥功至偉,誰肯讓人?孫起明想起曾看到我在三位伯伯來台期間「追陪左右」,顯然是熟識的。因而想到「釜底抽薪」之計:讓韋瀚章伯伯「出線」;在抗戰期間,這些當年還是「愛國青年」的文藝作家們,誰沒聽過、唱過〈旗正飄飄〉、〈抗敵歌〉、〈白雲故鄉〉……?而且,他前一年才得到「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的尊榮,足以壓住陣腳!

這是我第一次為《文訊》做「文宿專訪」,後來又應邀寫過王文漪、公孫嬿等前輩作家。以我做人物專訪的經驗,覺得做「專訪」最合宜的,是與傳主有點熟,又不太熟的人;有點熟,會有親切感,容易找到切入的話題。不太熟,則有比較客觀的立場,沒有感情的包袱與顧慮。而且,在做專訪之前,一定要做「功課」,對所訪對象的生平、經歷、作品等,至少要有基本認識,才不會提問時「不知所云」,甚至連他說的內容都聽不懂。做這些「功課」,在網路普及的現代是太容易了!在過去,找資料可是相當費心費力的事!

後來,《文訊》擴大了「人物專訪」的對象,設了「人物春秋」的專欄,不僅限於資深作家,也兼及於中生代與文壇新秀。我比較感動的是:《文訊》對作家們的關注與定位,並不像一般迎合世俗的雜誌,把「專訪」的重點只放在「當紅」的少數人身上。《文訊》不是那麼功利「以成敗論英雄」的;事實上,有許多名不甚高、望不甚重的作家們,都一步一腳印的從事著創作或研究的工作。他們不喧譁,不作秀,不推銷自己,也不折節求名,只默默地在自己的那一方「文字田畝」中筆耕不輟。他們的名字沒有鍍金,也不閃亮,卻用歲月、用努力,勤掘厚積出自己文學夢土的深度、廣度與高度。

當我們在《文訊》上看到一些並不那麼「知名」,實際上卻一直在他們的專業領域或在地鄉土間,沉默付出的文藝工作者,終於受到應得的禮遇、尊重與表揚;讓我們因著這些專訪,而知道了這些人物、這些情事,知道了他們事功的貢獻,那是相當令人感動的。由於他們,也鼓勵了有心、有志的文藝愛好者效法與投入,「有為者亦若是」!不必汲汲營求,終將有「水到渠成」讓人看到、知道的一天;因為有《文訊》,在他們默默從事的時候,也默默地關注著!

在歲月推移中,老成逐漸凋零,令人感傷的「懷念作家」單元,也逐漸成為每個月都會出現的專欄。在作家們離世之後,《文訊》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他們的親人及生前最相知的朋友,寫下對他們的追思與懷念。在這些文章中,我們看到了我們也許不熟識的作家們,那麼鮮活的從這些「至情無文」的回憶中,栩栩如生的浮現;原來,他們曾有過這些經歷、作品,有過這些言行、情操。原來,他們與朋友之間,是這麼有情有義、相知相惜的!因著這些為懷念而寫成的文章,他的形體也許從這世界消逝,卻把他的精神留下了,成為文化傳承的基礎。(待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