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六○年代推出平權法案,禁止以種族、膚色、宗教、原國籍等原因而歧視,以保障少數或弱勢族群。機構用人及升遷或大學招生,都必須顧及非白種人的特殊情況。當時法案主要考慮的對象是黑人。
法案用意良善。黑人進大學、尤其是進名校的比例逐年升高,促進高等教育多元化,也改善黑人經濟及社會地位。但副作用日益明顯,對其他族群造成不公。最著名的是「格拉特控鮑令格」案,格拉特是白人女學生,申請密西根大學被拒。後來發現有黑人的成績不如她卻獲得錄取,於是控告密西根大學校長鮑令格。
這個案子打到最高法院,二○○三年以五比四的微弱多數判決柏拉特敗訴。十年來爭議有增無減。最新打上最高法院的是「費雪控德州大學案」,與當年不同的是,除了社會氛圍,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中,一人棄權;其餘八人,四人應會支持費雪,三人應會支持德州大學,還有一人未決定。
如果投票結果是四比四,二○○三年的判決將維持不變;如果是五比三,平權法案就此終結。也就是說,各校審核入學申請時,不必再考慮膚色,而是單純依據成績及社區服務等表現。
許多國家都有少數民族、原住民的保障條款,但未曾發生如美國這樣的爭議,原因之一是美國白人正在變成少數民族。去年新生兒中,白人首度沒過半。美國十個最大的都市中,有八個的白人兒童占少數,其中六個是西語裔兒童居多,兩個是黑人兒童居多。
雖有平權法案,黑人真的比較受優遇嗎?二○一一年占領華爾街運動,在美國人口占百分之十二點六的黑人,參與運動的只有百分之一點六。為什麼?其實黑人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五,遠高於白人的百分之八。黑人家庭平均資產縮水的成數,大概是白人家庭的三倍。
包括歐巴馬,現在很多黑人晉身上流社會,但多數黑人仍在社會底層「輪迴」。美國歷史上,黑人承受的不公平太多,但他們為什麼反而在華爾街運動缺席?專家分析,或許缺席就是在傳達一種訊息,因為他們早知不可能有任何改變,他們仍舊是「百分之九十九」中更不幸的「百分之九十九」。
令人不安的是,自歐巴馬二○○八年當選以來,對黑人的偏見反而增加。總體上,百分之五十一的美國人表現出明確的反黑人態度。而在二○○八年,這一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八。當接受隱性種族測試時,有反黑人情緒的美國人比例從上次大選的百分之四十九,上升至百分之五十六。反西語裔的比率,也從百分之五十二上升百分之五十七。
亞裔更少於黑人,許多歐亞、美亞混血兒申請大學時,在種族欄位的「白人」打勾,因為亞裔身分會遭歧視。長春藤名校雖然亞裔學生比比皆是,但入學成績需高出白人、黑人學生很多。
參院今年六月中旬開始審議全面移民改革法案,法案若過關,將掀起另一波以中國和印度為主的高技術勞工移民潮,美國人口結構可能為之改觀。調查顯示,到二○四三年,白人將不再是美國的多數族裔。屆時該保障的是白人或黑人?或亞裔?美平權法案,已面臨存廢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