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崛起後,許多人都在期待這一刻:產生大批中產階級,成為民主化的動力。阿拉伯之春後,人們對中國中產階級的期望更深。
中國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億萬富翁,還有七億農民,夾在兩者之間的是薄薄的中產階級。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中產階級不高興,他們希望有一天成為富人,但隨著收入增長放緩,他們意識到永遠達不到目標。」
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政府首要任務是持續發展經濟和民生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則說,要實現「中國夢」,隨時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但中國政府把幫助農民工做為優先任務,不是中產階級。而高物價、高房價使中產階級生活不易,日用品如安全嬰兒奶粉、潔淨空氣、教學質量一流的學校和私人醫院都是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
中國絕大多數人是工薪階層,每年可支配收入在人民幣三萬七千元(約台幣十七萬六千元)到十萬六千元(約台幣五十萬九千元),只夠支付日常開銷。中產階級收入在十萬六千元到二十二萬九千元(約台幣一百一十萬元),只占城鎮人口的百分之六。再高就算是富裕人士,占城鎮人口的百分之二。中產階級還不夠強大。
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力量,一方面因為教育程度高,較有開明、溫和、理性的價值取向,比較傾向民主。且中產階級在獲得經濟利益後,會開始要求更多政治權利,因此成為推動民主化的動力。
歷史上,將民主革命與中產階級聯繫在一起,當他們年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就不太擔心基本食物和住屋,可以多關心自己是否被當做公民對待、是否擁有權利、是否能決定自己的未來。但大陸「不高興的中產階級」,經濟程度還不夠。
西方政治學者指出,每個國家最積極的民主支持者都是都市中產階級。但也有學者強調,中產階級因在乎經濟利益,所以更願選擇秩序與安定,容易與獨裁者共謀。中國國內也有熱烈討論,不少人認為台灣經驗值得借鏡。
其實七、八十年代的台灣,中產階級數量其實不大。民主化前夕的八十年代中期,只占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左右。中產階級並不會自動轉化成政治改革力量,還需要其他條件配合。比如是否依附於黨國經濟體制及省籍背景。歷史的改變,應期待人的主動推動。
印度有三億人的中產階級,但還有個全新的政治群體,即「近中產階級」。他們儘管依然很窮,卻日漸要求權利、不腐敗的警察及像樣的政府,給印度政客帶來無比壓力,要他們把政府辦好。中國「不高興的中產階級」類似印度的「近中產階級」。
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辦公室主任馬勵可說:「由於技術和教育推廣,愈來愈多低收入者掌握了自主權,他們把自己當作中產階級那樣思考和行動,要求享有公民權利。」
在中國,不高興的「中產階級」,會要求經濟再成長,真正進入中產階級,並實現「中國夢」裡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進而要求民主起步。這一群人才是催化中國再進步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