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驪歌輕唱、鳳凰花開,大學校園處處可見戴著學士帽的學生在校園合影留念,但大學生臉上卻看不到畢業的喜悅,反而有一種莫名的憂鬱隱含心中。原因無他,是要面對就業的壓力,有些人為了暫緩找不到工作的焦慮,竟技術性的延畢,這是大學生延畢率愈來愈高的主因。
台灣高等教育近年來因過度擴張造成大學生過多,雖然進入大學門檻愈來愈低;少子化的結果也讓一些大學招不到學生、畢業季釀成失業潮。
據主計處的統計今年前三個月,大學以上程度失業者高達十七點五人,占總失業人數的三成,每三位失業者就有一位是大學以上學歷者。在畢業季之後,會提高此比例。
面對大學以上高失業率的現象,政府相關單位也積極想要有所作為,但在當初22K的補助政策後,卻種下了無可挽回的低薪不就的惡性失業循環,企業雇主把政府補助的薪資當做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標準。長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薪資比往年只降不升,相對於其他鄰國只升不降的現象,呈現出目前台灣大學以上失業率的情況是更為惡劣!
為了提升大學的就業率,政府相關單位不應再以短期的數據為政策導向,如每當畢業季時,就提供一些短期的就業方案或是一些補助措施,其結果只是暫時的美化表面上的數字、惡化的失業潮而已。但過了幾個月或半年後,這些被短暫掩蓋的失業率還是會回歸到原本的真相。
解決失業問題不應該把它當做是個數字遊戲,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從本質上去解決大學學歷以上失業率的現象。目前小學學歷的失業率只有百分之二點五,不到大學學歷的一半;此種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反常現象,主要在於過度相信高學歷高薪資的迷思,讓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還誤以為學歷可代表一切,反而忽視的學習過程中的專業能力與敬業態度。
目前大學生的專業能力不足和敬業態度不夠是企業雇主不願意用高薪聘用的主因;而這些大學生又沒有自知之明,往往應徵一個工作後,做不到幾天就以各種理由辭職,甚者還有不告而別的,這也是讓一些雇主不敢用大學畢業生的原因,也只願意用22K來聘用,看未來的表現再來調薪,但又有多少的大學畢業生願意承受這種考驗呢?
這是目前大學學歷失業率偏高的主因,固然和整體經濟的變遷和大學畢業生的增加跟政府的因應措施有關。但回歸其本質性的問題乃在於大學教育過程中,我們是否教導出一個符合就業市場需求的大學畢業生。從各大就業網站的徵才需求中可以看出還是有很多的職缺無人去做,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問題並不在於供需的失衡。欲解決大學學歷高失業率,各大學應積極和企業主直接對話,對於他們不太願意雇用大學畢業生的原因,詳加了解並提出改善之道;落實於大學學習的課程規畫中。
讓企業雇主直接參與大學的課程設計改造,讓他們看到大學教育的本質性改變,拉近彼此供需的差距,培育出企業雇主所需要的大學生,則這些畢業生就不必擔心畢業即陷入失業的困境了。